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人畜共患病传播主要原因之一

2022-09-13 10:43:39来源:快科技   

有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成为人畜共患病传播主要原因之一。

“每次疫情发现,都是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气候变化正在灾难性地摧毁生物多样性,并使得携带病毒的动物活动范围增加,为疾病传播打开入口。”病毒学家常荣山今日告诉第一财经,多项于近日发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厘清病毒和自然、人类之间的关系对新发病毒的提前监测、预警以及精准防控有重大意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人畜共患病是指从脊椎动物传给人类的疾病,此类疾病占到人类传染病的2/3,当下,哺乳动物及鸟类中存在170万种未发现病毒,其中达85万种可能感染人类。

科学研究证明,SARS(非典)、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COVID-19(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均来自于蝙蝠。而气候变化已导致中南半岛如老挝、孟加拉等地蝙蝠种群有增加迹象。

为此,一位生物学专家对记者解释,野生蝙蝠和啮齿动物携带有大量可能感染人类的病毒,当这些野生动物被迫从自然栖息地迁移并与人类密切接触时,才有了传染的可能。

“无论全球碳排放前景如何,预计未来在超过30万次物种相遇下,会导致至少1.5万起新病毒跨物种传播事件,可能有超过4000种病毒被共享。”常荣山告诉记者。

那么在气候变化的当下,如何加强监测以应对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新病毒的溢出?

常荣山表示,这包括要从环境、冷冻食品两方面进行监测,“环境监测上,污水检测是一项了解新病毒的可靠指标。其一,以新冠病毒为例,患者排泄物中存在的病毒最终会混入废水中,作为理论研究依据;其二,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脱落,会造成其相关污水检测阳性。”

“另外,冷冻食品监测上,国家疾控中心去年在青岛一批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新冠活病毒。这说明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在升华后)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

“尤其是0至6岁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此类儿童人群的新冠疫苗;对于海外已紧急授权的辉瑞一款二价新冠疫苗称将递交在6个月至4岁儿童人群中使用的申请,我认为还需要观察,毕竟此类疫苗还没有经过真实世界数据(人体)的充分验证。”一位多年从事疫苗研发领域人士这样提醒。

标签: 气候变暖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