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 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2022-06-16 09:52:56来源:羊城晚报  

舟楫为马,耕海牧渔,海洋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蓝色粮仓、资源宝库。坐拥1145方公里海域面积、260.5公里海岸线、51个岛屿的深圳,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在最更是接连出台与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相关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

脑袋憨萌,四肢稳重,“扑通”跃入大海后浮游片刻才依依不舍消失在大海深处。6月6日,深圳东部海域七星湾码头,两只珍稀濒危绿海龟“海海”“强强”重返万顷碧波。陪伴它们放流大海的,还有130万尾黑鲷鱼苗、412万尾斑节对虾虾苗。

这两只约30-40岁龄的海龟是2020年1月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专家在大亚湾海域救护的。它们被船桨打伤后,奄奄一息。经过专家团队精心救护,海龟慢慢康复,并在接受两年半时间的野化放归训练后,终于回归大海。

渔业增殖放流,有利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从1987年到2021年,深圳持续35年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仅深圳市级海洋渔业部门就累计投放虾类40389.11万尾,海水鱼苗2721万尾,贝类花蛤196吨、扇贝2500万粒、鲍鱼47.4万粒。

同时,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人工鱼礁、海洋牧场试点建设,保护海洋生物多样,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2022年底,历时四年多筹备就绪的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将正式开建,在大鹏湾海域投放人工鱼礁,用海面积7.48方公里,这将是全国首个以珊瑚为主题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深圳市渔业发展研究中心对东冲-西冲海域2019-2021年的三次渔业资源联合调查显示,深圳开展伏季休渔、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活动等渔业资源修复工作后,相关海域渔业资源有了一定好转,海区的水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卵仔鱼和游泳生物量有一定增加,海洋生态资源得到一定恢复。

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大前海”共拥有注册涉海企业2000余家,覆盖11个行业门类,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优势明显。2021年,前海涉海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且基本为海洋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企业,整体正逐步向高端业态发展。

深圳毗邻南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可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领域,拥有招商重工、中集集团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在“双区”建设、“双改”示范的时代大潮中,深圳主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扛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大使命担当。

2021年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2877万标箱,位居世界第四。深圳市企业研制的蓝鲸系列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台成功试采可燃冰,首套变频器设备在我国钻井台成功应用,研制各类涉海创新载体超过60个。当前,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全市GDP约10%,2016-2019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由2012亿元增长至2600亿元,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1年上半年增速达30.9%。海洋经济产业已逐步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打造全球海洋科创高地

6月6日,深圳出台文件,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海洋产业集群成为20个战略新兴产业集群之一。6月8日,《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获批,深圳海洋经济以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总目标,打造全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深圳提出,到2025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建设3个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成6-8个海洋科技创新台,市级以上海洋创新载体超过70个,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力争达到3300万标箱,在深圳东西部建成和运营若干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示范区,构建海洋经济东西两翼协同发展格局。

4月中旬,深圳海洋大学项目获批复,进入政府投资建设程序;5月底,打造“国际一流海洋主题公园”的小梅沙海洋世界主建筑(海洋馆)钢结构主体封顶;6月9日,深圳海洋电子信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深圳国家工程实验室大楼举行。当前,越来越多和“海洋”相关的设施和举措已陆续在深圳落地。向海而生的深圳,正在奋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新一轮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深蓝样板”。(记者 李晓旭)

标签: 海洋生态保护 全球海洋科创高地 深圳海洋经济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