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年产值达6万亿元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2022-10-18 08:55:20来源:国际商报  

仅用30多年的时间,中国完成了众多发达国家百年才取得的成绩。在这条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一朵原本并不起眼的浪花,终是掀起了全球消费市场的新浪潮。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我国消费电子产销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从全球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部,到“倒V抛物线”的顶端,中国消费电子自主创新,踏上了勇攀世界高峰之路。

产业规模持续扩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一路走来,自主企业与国外品牌的“卧底游戏”,山寨机与品牌机的“两相博弈”,哪一个话题不是“奋斗之手”的钢铁意志?

成绩亮眼,敲响新时代鼓点

据最新数据,我国消费电子产业年产值高达6万亿元,消费电子行业终端产品产量占全球70%以上,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前沿消费市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消费电子产业研究室主任赵燕向记者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出口国、销售国,手机、PC、电视等主要电子消费产品产量均位居全球第一,占全球出货量超过一半以上的比重。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十多年前,全球消费电子‘寡头竞争’基本上是外资品牌的天下。中国的民族品牌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突围,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逐步实现品牌国际化,成绩来之不易。”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彭健锋对记者说。

消费电子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环节,也是国民经济战略、基础、先导产业。目前,我国成为了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全球主要的电子生产和代工企业大多数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

据相关数据,全球约80%的个人计算机、65%以上的智能手机和彩电在国内生产,创造直接就业岗位约400万人,相关配套产业从业人员超千万。

“中国的消费电子产业已经从原来的‘跟跑’,发展到现在的‘赶超’。”中国电子学会消费电子分会秘书长吴昕向记者表示,中国消费电子不仅完成了“量的增加”,更达到了“质的飞跃”。

“从质量上看,我们已经脱掉了老旧的‘贴牌’帽子,转为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在一些电子整机的大众消费市场,中国基本上成为了全球领先的前沿市场。”吴昕说。

夹在缝隙中的“成长密码”

十年前,中国市场“群龙聚首”,夏普、索尼、松下、日立、东芝等品牌进入市场,分割着利润蛋糕,中国品牌以“低价策略”跟随其后,竞争力相对较弱,重心围绕在利润极低的中低端产品上。

“那时候,手机解决方案成本也就100多元。”吴昕说。

当时国产品牌虽多,但规模都不大,产业结构主要还是组装,利润都被上游企业赚走,甚至还要面对“山寨机”的焦虑。

“如今,在中国消费电子市场,一些外资品牌基本上很少能看得到了。”吴昕说。

产业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这些用户群体产生的更换需求又进一步延展了消费电子市场成长空间。”赵燕说。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土地的幅员辽阔、消费文化的千差万别、地域文化的迥然不同、渠道结构的错综复杂,都给了本土品牌蓄力成长的空间和机会。

“中国消费电子市场有着全球最大的体量,同时也具有多元化特色。不同区域和城乡有着不同生活方式,对产品需求的差异较大,加上复杂的线上线下分销渠道结构,外资品牌往往很难完全适应,这个市场的复杂给本土品牌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彭健锋说。

与此同时,“人口红利”也让产业在寒冬中感受到了融融暖意。低价且高效的劳动力,让国内代工产业风光一时。

“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使我们成为最早的世界制造工厂,让行业焕发生机,并且高素质人才慢慢进入行业,我们迎来了新的人口红利——工程师红利,从高端产业工人的角度讲,中国的基础是最强的。”吴昕说。

人才为行业奠定基础,加快自主品牌的形成。纵观一路的发展历程,中国消费电子行业除了培养自身品牌之外,一些厂商还在大力做代工业务,例如给外资品牌代工生产。

“实际上,虽然代工赚取的加工费非常微薄,但是代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我们的产能规模、提升了成本优势,而且让我们的能力迅速提升。”彭健锋认为,国外品牌的产品由中国制造,使得中国企业实力得到锻炼,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国产品牌便有条件去实现“国际化”。

目前,中国正处于国内外双循环的历史关隘,转型升级、技术创新、科学强国已成为产业共识。

赵燕认为,作为科技应用的典型市场,消费电子凭借领先的科技创新、丰富的产品形态和多元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提升大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引领信息消费潮流,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见记者 顾鸿儒)

标签: 消费电子产业 品牌建设 产业规模扩张 创新能力提升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