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能产业初具规模 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家重要智能产业基地

2019-01-09 15:08:05来源:重庆商报  

重庆是老工业基地、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基础雄厚。全市两化融合指数53.8,高于全国2个点,位于全国第六,60%的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正向集成创新阶段突破,处于迈进智能化的关键时期。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如何在智能化发展浪潮中抢占高地?在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以智能化为导向 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第0001号)提案,得到了市经济信息委的重视。

指出三大“症结”

提案中,指出了以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三大“症结”。症结一:规划引导和统筹力度不够,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的整体合力不强。症结二: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化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好。症结三: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仍需增强,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开出四剂“药方”

针对三大“症结”,提案开出了四剂“药方”:

一加大规划引导和统筹力度,增强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的整体合力。成立全市制造业智能化发展领导小组,破除部门壁垒,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建立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推进会议制度,组建智能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责任制、线路图、时间表。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制造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研究完善有吸引力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智能化培育行动,选一批市场前景好、综合效益高、核心竞争力强的智能制造企业予以重点培育、重点支持和跟踪服务。

三是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营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环境。优化制造业智能化的政务服务环境,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改善制造业智能化的人才集聚环境,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四是加大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力度,突出重点,形成制造业智能化产业集群。开展“机器换人”行动,引导重点生产企业开展智慧工厂建设。打造重庆智能制造集聚中心,以笔电、智能手机为重点,打造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加大智能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措施具体落地

根据市经信委的数据,全市智能产业已初具规模,共有智能产业企业3000户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00户左右,部分产业领域已初步显现产业集群特征。提案中对以智能化为导向推动制造业创新发展提出的四条建议,市经信委已将相关建议内容吸纳到工作措施中,并将认真抓好落实,群策群力、形成合力。

一是牵头制定了《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行动计划”显示,到2020年,我市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作用将显著提升,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建成国家重要的智能产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之城,打造数字经济先行示范区。

将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超算、软件服务、物联网、汽车电子、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数字内容等12个产业,到2020年,智能产业体系基本建成,规模达到7500亿元。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制造企业主体作用。经市政府审核并通过预算公开评审,初步确定2018年市财政支持产业类重点项目支出11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工业82亿元,占比72%。剔除兑现笔电、产业集聚发展等既定政策的资金后,拟统筹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创新、人才、金融等方面专项资金30亿元左右,重点支持我市大数据和智能化产业发展。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金融服务。

三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组建开放式的智能化研究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智能制造产业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一批智能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市级研发平台。

市人力社保局进一步优化了引才政策,出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智能化等领域人才综合补助制度。

四是强化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智能化产业集群。竭力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到2020年,支持500家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建成20个智能工厂、200个数字化车间和2000个数字化生产线。

打造智能产业集聚中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点在汽车、电子、装备等领域,在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全面提升工业设计服务能力,到2020,培养年收入1亿元以上集成企业10家,年收入5000万元以上集成企业20家,系统集成能力明显提升,基本满足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需要。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