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越槛 专家:产业亟须技术变革

2019-08-22 09:52:23来源:新京报  

随着技术更迭,服务型机器人逐渐进入寻常百姓生活。8月21日,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新京报记者采访多位相关企业人士、业内专家,了解到,服务型机器人商业化落地,需要考量成本、场景、下游配套产业等因素,而培养生态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

“商业化落地的门槛在于,服务型机器人的能力是否足够,能否提供比人更好的服务。”达闼科技首席营销官葛颀表示,能否持续满足不同应用场景,成为服务型机器人商业落地需要越过的第一道门槛。与工业型机器人不同,服务型机器人更注重与人的交流,目前,服务型机器人可以代替服务工作者在餐厅、酒店等地提供服务;辅助或协同医生进行手术;在物流行业中服务型机器人甚至成为仓配中的主力干将。

产业链需优化 盈利待解

“医疗机器人和其他机器人不一样,安全要求是第一位的。”华科精准首席运营官王兰芬告诉新京报记者,华科精准是一家主要研发医疗机器人的企业,医疗机器人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如何卖出机器人外,还要考虑医生是不是真正在使用,“我们会花费大量时间与医学专家讨论并发现做手术中会遇到的问题,去解决它,这就考验团队持续运作的能力”。

针对医疗机器人盈利的问题,王兰芬称,目前还没有谈到盈利那一步,目前医疗机器人的下游产业还没有较好布局,耗材、配件等产业并不成熟,还在发展过程中。

主营水下机器人的博雅工道也向新京报记者解释了相同的产业困境,目前服务型机器人产业链并不成熟,博雅工道董事长助理付钰涵称,一直以来,水下机器人部分配件大多从国外购买,“我们现在主要就在解决供应链、生产线、零配件制造的问题”,她认为,目前服务型机器人产业,需要整体产业链升级。

多位机器人企业受访对象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目前服务型机器人产业链还不成熟,构建生态是行业痛点。葛颀称,“生态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就好像人类聚集后变成村落,再变成城市”。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8-2023年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服务型机器人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中,大部分产品还处于研发试验阶段,而投入使用并且实现产业化的服务型机器人产品还很少。

物流垂类领先 更看重“跑马圈地”

目前,服务型机器人在医疗、养老、家庭、物流、娱乐等领域均有商用。极智嘉科技总裁郝旭东认为在物流领域,服务型机器人已经越过了商业化落地门槛,有较好的发展应用。“目前在物流领域,机器人可以降低70%的成本,使企业有3倍-10倍的效率提升,同时相关投资回报周期不超过3年”,他认为在物流行业服务型机器人的降本增效作用明显。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19年快递业务量将达600亿件;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505亿件,增长25.8%;新增社会就业20万人以上,支撑网上零售额6.9万亿元,支撑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超过3500亿元。电商业务带动整体产业链发展,物流行业水涨船高,随着无人化的进步,应用于物流的机器人(包括工业型机器人和服务型机器人),也随之受到关注。

郝旭东称物流机器人行业与其他服务型机器人不同,因得益于电商产业链发展,已率先度过商业化落地的初级阶段,目前进入大规模推广的阶段。同时,从盈利方面来看,郝旭东透露“基于公司毛利率,是可以盈利的”,但比起盈利,目前多数机器人企业会更看重“跑马圈地”,即争夺市场占有率。

专家:产业亟须技术变革

“机器人不仅仅是机器人,是围绕着机器人的整体产业链。”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Karel Eloot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发展机器人产业要考虑到机器人在软件、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发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处在调整升级时期,服务型机器人产业泡沫破灭,开始洗牌,“Copy(抄袭)和Follow(模仿)是没有未来的”,他认为服务型机器人产业发展亟须技术变革和模式变革。

艾媒咨询《2018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型机器人年销售额将超过300亿元。2025年,预计中国服务型机器人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前三位将是家用机器人、娱乐休闲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未来,服务型机器人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新京报见习记者 程子姣 记者 陈维城

编辑 刘晓阳 校对 刘军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