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光纤的网速和带宽的5G成熟了吗?

2019-03-01 17:35:04来源:爱否科技  

从 4G 牌照正式发放,到人人用 4G 手机吃鸡打王者,开 1 元 1GB 甚至免流量的手机卡刷抖音微博,仿佛忽如一夜春风来。

所以当 2018 年 12 月工信部对 5G 频段划分完毕,当一年一度手机行业盛会 MWC 上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和运营商都开始现场提供 5G 体验和 5G 手机的发布计划时,我们很自然的认为,距离「一秒一部电影」,1 毫秒时延,万物互联的 5G 世界,只差一个工信部随时就可能颁布的 5G 牌照。

但是,本次爱否科技走进 MWC,走进高通、中兴、三星、华为、OPPO、一加的 5G 展区,并且与工程师深度交流后,我发现,5G 的普及,远比你想象的要遥远。

为什么 4G 普及得特别快?

试图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往往是回溯过去。中国三大运营商在 4G 基站的全部投入金额在 5000 亿人民币。而之所以能实现如此迅速的覆盖,有着很难重现的时代背景。

4G 牌照带来的充分竞争

如前文所说,中国 4G 普及的第一个里程碑是,2013 年 12 月 4 日,工信部向三家运营商发放 4G 的正式牌照。但这里面有两个细节值得注意:

第一,这个时间点比美国运营商主动在多个城市商用 4G 网络的时间,整整慢了 3 年。所以对于所有想支持中国 4G 网络的手机厂商来说,国外已经有成熟商用 3 年以上的芯片方案可以使用,更换一台 4G 手机对于消费者而言,简直和 3G 手机一样的便宜。如果没有成熟的技术和补贴,那么 4G 手机刚上市的价格,将会昂贵很多。

第二,工信部为了补偿中国移动在 3G 制式上,因为支持国产自主技术,而导致的用户流失和盈利停滞。在 2013 年只发放了对移动最有利的 TDD-LTE 4G 牌照。 所以中国 4G 牌照发放的第一年,实际上是中国移动提前领跑 4G 的一年。

这促使移动在 4G 第一年进行近乎疯狂的 4G 基站铺设,一年覆盖 300 个城市,近 70 万个 4G 基站,净增近 1 亿的 4G 用户。而在一年多后,联通和电信才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 FDD 牌照。面对移动在 4G 上的领先地位,又再次激发了联通、电信对 4G 基站的投入。

我们常说,中国的运营商是垄断环境下的有限竞争。而在 3G 时代的小插曲,突然将这种有限竞争变为了 4G 时代的充分竞争。只是这种竞争,在 5G 时代很难重现了。

4G 时延降低,激发了游戏和视频向移动端转移

即便是充分竞争,这种在 4G 基站上的投入只可能持续一到两年,然后等待市场的反馈。 到 2016 年年末,超过一半的用户在使用 4G 网络玩游戏,尤其在一线城市,这一数字达到了 68%。

而从 4G 的提供的网络体验来看,这并不意外。在网络较好的区域,4G 平均下载速度达到了 20 Mbps,已经完全可以支持 1080P 视频的播放,甚至是低码率的 4K 视频。另一方面,4G 的上传速度达到了 12.5Mbps,则让手机视频直播成为了可能。

在移动应用场景最重要的参数「网络延时」上,4G 则达到了 150 毫秒以内,这使得电脑上最为经典热门的 MOBA 和射击类游戏在手机上运行成为可能。而一旦像《王者荣耀》这样游戏解决了手机上的游戏交互问题,在 2016 年的火爆就不足为奇,桌面端的《英雄联盟》在 2017 年人数开始下降更显得意料之中。 一旦 4G 能满足桌面场景的网络需求,一定能迸发出用户对「游戏」和「视频」需求的迁移。

腾讯阿里出手,用互联网套餐补贴拉新

当桌面端的需求逐渐开始转移到手机,移动端的流量逐渐超过桌面端时,腾讯和阿里这样的内容提供商,开始意识到 4G 流量的巨大价值。

随着联通进行混改,腾讯、阿里等巨头都以股份制的方式进入到运营商,并且开始推出定向免流的超值手机套餐。对运营商 4G 网络的补贴,是相对于拉新更为低廉且有效的方式,尤其是腾讯王卡这样的套餐,一个腾讯用户可以很自然的把时间花在视频、音乐以及游戏上,而几乎不需要多掏一分钱。

截止到 2018 年,4G 用户的平均单月花费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相比 2017 年底大幅下降 57.4%,但是相应的每月消耗流量却超过了 4GB。

所以,5G 想要成熟普及,同样离不开 4G 普及的这几个条件:

- 标准的成熟

- 运营商充分竞争

- 4G 优秀的技术带来了接近宽带的体验, 完成了游戏和视频需求向移动平台的转移

- 移动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对商业模式的变革,降低了 4G 的资费,催生出的新用户场景

MWC 实际体验:5G 现在成熟了吗?

相比 4G 来说,5G 拥有着更高带宽、拥有着更低时延、以及支持海量设备的连接。所对应的就是 eMBB、URLLC、mMTC 三大场景(别担心,后面都会解释)。刚好,这届 MWC 上,都有这些场景的演示。

媲美光纤的网速和带宽(eMBB)

三星在最新旗舰机 S10 上,展现了自己的 5G 场景:4K 棒球直播,可以任意 9 机位无延迟切换。

经过爱否科技(微信搜索:FViewXFG)的实际体验,拖动直播进度条,几乎没有任何卡顿。如果说 4G 实现了流畅播放 1080P 视频,那么 5G 播放多路多机位的 4K 视频,就跟播放本地视频一样。

不过在三星 S10 的 2K 屏幕上,需要放大才能意识到这是 4K 视频。

华为在 MWC 则带来了 5G 的芯片以及三款面向家庭个人的 5G 设备。三款的原理都是可以通过插入 SIM 卡接入 5G,部分型号同时支持无线路由功能, 华为和三星的展示方向主要是 5G 的第一个特性:媲美光纤的带宽。

以 5G 的理论性能来说,不仅能承载一个家庭的所有网络需求,甚至能满足 8K 视频的带宽需求。但是需要冷静的是,受限于手机屏幕的分辨率,4G 就可以实现的高码率 1080P 已经完全够用。以致于展示区的小姐姐为了证明正在播放的视频是实打实的4K,在三星 S10 的 6.4英寸 2K 屏幕上,像放大照片一样放大 4K 视频。

而如果是想用手机投屏到非移动的电视上,则 5G 的带宽与现有的光纤就会重合。而华为的设备对于主要面向的是对于很多地区无法覆盖光纤,但是利用 5G 的不亚于主流光纤套餐的带宽和时延,全面代替光纤。

作为 5G 的重要特性,超高带宽已经完成了全部标准,随时可以进入到商用。

在云端上运行 3A 游戏大作(URLLC)

相比三星在 2K 的屏幕上放大 4K 视频,OPPO 在高通的展示区提供了一个更加吸引人的使用场景:云端游戏。

现场手机通过 5G 网络连接一个爱立信的 5G 基站,对游戏的操作数据通过 5G 传到距离巴塞罗那 1000 多公里的阿姆斯特丹,再由阿姆斯特丹的游戏服务器将高画质格斗游戏《灵魂能力6》的画面通过光纤传达到最近的 5G 基站,最终传回 OPPO 这台手机上。手机通过 Type-C 连到电视,现场的游戏延迟大约 50 毫秒左右。

现场演示的工作人员称,因为现场网络环境不好,目前是按照 1080P 的码率。但是在实验室内部,可以无压力的使用 4K 分辨率。

这背后依靠的是 5G 的第二个特性:低时延(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低延迟)。如果说 4G 的 100 毫秒完成了部分桌面游戏向移动端的转移,那么低时延解决的则是「算力转移」。

如果 100 毫秒时延可以让射击类(吃鸡)MOBA 类(王者荣耀)从 PC 宽带转移到 4G 手机,那么当时延达到 6 毫秒以内,人类的感官机能就已经完全无法察觉到。 而 5G 所宣称的 1 毫秒,实际上已经远远低于显示器的延迟。所以整个行业对于 5G 都有着极高期待。

在 5G 网络环境下,任何设备(如手机)理论上都可以变成一个具备触摸功能的显示器,所有处理能力都可以搬到云端。哪怕这种延迟速度有很大的概率在实际上要打一些折扣,但是依然让人期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把直接影响手机甚至是计算机基本工作的算力转移到云端,就意味着对 5G 的覆盖要求要远远超过目前 4G 的,而由于 5G 的波长更短,穿透能力更差,相同的范围内,对 5G 基站的数量要求要高出数倍,目前业内评估,基站的成本至少是数倍的增长。所以算力转移在 5G 普及的初期更多的是选择在少数信号覆盖良好的固定场景下,而一旦场景相对固定,5G 的竞争对手又变成了光纤和 WiFi。

低时延和自动驾驶(mMTC)

5G 一度被认为是自动驾驶的基础技术。 而对安全级别要求极高的驾驶技术来说,对于车辆识别以及路况的分析的画面如果需要通过 5G 云端来实现,就瞬间充满了非常多不确定性:比如 5G 信号的覆盖,有线网络的波动,摄像头对 360 度画面的分析时,编码解码所需要的时间。这都是与自动驾驶「低时延高稳定」的原则相违背。在自动驾驶方面,5G 对「城市管理部门对路面的监控」以及「城市交通资源的合理分配」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自动驾驶本身的意义。

谷歌以及传言中的苹果的自动驾驶,也都是在本地计算进行;而同样基于本地图像识别辅助自动驾驶的特斯拉,已经完成了百亿公里的数据收集。

最关键的是,「低时延」作为 5G 的最具想象力的特性,真正能够商用的时间,还需要等 5G 的 Rel-16 标准先制定出来。而 5G 超高带宽的标准 Rel-15,在 2018 年 6 月才刚刚确定。要等 Rel-16 制定完成,得以年计算。

不要把物联网和 5G 混为一谈

高通的展台上,演示了 5G 在未来仓库以及物流中的实际应用。这是基于 5G 的第三个特性:海量设备的连接。

而这可能是大众对「物联网」最大的误解。

物联网如果手机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每一个联网一样,是一种多设备间连接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通过 2G 语音连接,也可以通过 3G 视频连接,也可以通过 4G 的 100 毫秒的低时延玩游戏。所以,5G 只是物联网的一种选择,这是个完全凌驾于 5G 之上的概念。

对于物联网来说,绝大多数的连接需求,是对时延没有需求,但是对低功耗有需求。比如智能家居,比如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共享单车,比如正在分拣的物流快递。

而 5G 是一种低延时、高功耗的技术,「高功耗」是物联网领域不需要也不愿看到的。无论 5G 是否普及,物联网早已经通过 NB-IOT 这种低功耗高时延的蜂窝连接方式进行着。

而 5G 对于物联网真正具有意义的是,从目前 4G、WiFi 有限连接数量,升级到 5G 可以实现的海量连接。但是到目前为止,依然很难找超出 4G 以及 WiFi 连接上限的物联网场景。

而限制 5G 在物联网领域发挥作用的关键标准:Rel-17 的标准,仍在测试制定中,至少需要 2 到 3 年的时间。

所以即便工信部如外界猜测,在今年十月发布 5G 牌照,运营商也至少需要等待 Rel-17 的出台,才具备大规模铺设真正成熟 5G 基站的基础。

同样迷茫的开发者

标准的不成熟,手机价格初期居高不下,是每一项新技术的必然经理的阶段。4G 对腾讯阿里来说,是让以前只能用 WiFi 看视频打王者的用户,可以通过 4G 实现。这本质上是迁移。真正因为 4G 而诞生出的新需求,是近年才崛起以抖音为主的短视频,和户外直播。

对于 5G 来说,真正有可能因它诞生的新需求,只可能是仍在发展中的 AR 和 VR。然而在 MWC 上,我们体验到的 AR/VR 产品,相比过去两年并没有什么提升。

所以,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互联网巨头公司,早早就开始进行各种闭门会议,探讨 5G 可能出现的新用户场景。但是时至今日,曾经享受到 4G 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红利的互联网巨头,面对 5G 时,依然相当的保守。因为他们所布局的绝大多数内容,在 4G 现有的速度,都被很好的满足着。如果没有因为更低资费,这些内容提供商无法产生「将内容迁移到 5G」的动力。

即将到来的 5G 手机和 5G 基站

在 MWC 上演示 5G 手机的厂商,都明确会在 2019 年年内发布 5G 手机。

因为标准的未成熟,此时的 5G 芯片在量产过程中,还面临着发热、耗电以及天线设计等诸多问题。所以上市的第一批 5G 手机,价格一定远远高于各家目前旗舰机的价格,甚至接近万元。在 5G 网络没有大范围铺设并进入到商用前,也很难期待运营商会对第一批 5G 手机进行大规模的补贴。

相应的网络覆盖方面,国内运营商也表示,今年会在广东省、江西省、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武汉市等总共将建立 10 万个 5G 基站,,甚至北京市甚至提出在 2019 年内对五环内实现 5G 全覆盖。这种仿佛一下拉近我们和 5G 距离的新闻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一些端倪:其实要达到 4G 相同的覆盖效果,5G 基站的数量至少是 4G 基站三倍以上。但截止到 2018 年 8 月,北京市的全部基站数量也才接近 9 万个,覆盖率约为 98%。按照 5G 的数量,北京市的 5G 基站数量至少应为 30 万个以上。

而且这些 5G 基站所能展现的,仅仅是 5G 三大特性中标准完善的第一个特性,超高带宽。这对运营商来说,可以与华为在 MWC 上发布的热点配合,实现对一些无法覆盖光纤的老旧小区实现 5G 覆盖。

可以预见到的是,伴随着 5G 低时延、多设备连接的标准完善之后,这些基站可能再次面临升级甚至替换。

5G 终将到来,一如 5G 终将落幕

5G 推广最大的阻力,是标准建立之后,是否真的能诞生拉动用户换机的需求。而时下最热的物联网和自动驾驶,显然都不是 5G 的救星。

所以对于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来说,「5G 的巨额研发」和「天价的基站铺设费用」之间,是先造车还是先铺路的矛盾:手机厂商的郁闷在于,没有运营商大规模基站,我发布的 5G 手机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运营商也在苦恼,你们这些厂商只是把 5G 的芯片塞进了手机,根本没有带来打动消费者的使用场景,我为什么要花上万亿来铺基站呢?

但是显然,手机厂商和运营商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那就是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可用的 5G 环境,而不是仅仅依靠想象,来催生推动 5G 普及的用户需求。

所以,要回答 5G 真的什么时候到来,要分成两个部分。

首先是今年会在个别城市覆盖以高带宽为主要优势的「5G 先行版」,面向的是的开发者,以及通过 5G 实现光纤宽带覆盖的部分用户;而真正对于消费者而言,值得购买的 5G 手机,以及真正享受到 5G 网络的时间节点,则至少是 2021 年。这与 OPPO 中国区总裁沈义人的判断基本一致,在今年 MWC 上,他们刚刚推出了自己的 5G 手机。

我们没有丝毫怀疑 5G 即将到来,但也需要意识到,并不是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推动世界,因为真正推动世界的,是对现状的不满。这恰恰是 5G 所面临的最大困境。

标签: 光纤 网速 带宽 5G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