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有道,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

2023-04-14 08:58:06来源:国际商报  

■ 周 密

中国商务新闻网出口,体现了一国资源禀赋、经济产业的比较优势,也受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在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和时代之变的大背景下,稳定具有较强购买能力和意愿经济体从中国的进口,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内产业创造需求的重要要求,也是中国推动全球供应链网络优化、发挥支持经济全球化升级发展的重要模式。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发达经济体无疑仍将是中国出口的重要目的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中国出口目的地排名中,前15位中发达经济体就占到了9个,分别是前4位的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荷兰(第7)、德国(第8)、新加坡(第10)、澳大利亚(第12)和英国(第15)。中国对这些目的地的出口合计占到总出口的45.3%,稳住和扩大对其出口十分重要。

美国 通胀有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消费国,居民可支配稳定,消费意愿较强。近几届美国政府均强调发展制造业,对零部件和中间品的需求保持增长。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强力干预下,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减轻,进口需求继续进行结构性调整。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今年2月,美国进口商品2622亿美元,比1月减少了58亿美元,但从中国的进口增加了18亿美元,达到382亿美元,占美国当月进口额的14.6%。中国、欧盟和墨西哥分别是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大来源地,当月的逆差分别为252亿美元、181亿美元和120亿美元。

美国进口商品的结构性调整显示出消费市场的稳定需求和对能源进口的需求上升。今年前2个月,美国食品饮料同比增长了6.8亿美元;工业品和材料减少了86.7亿美元,其中化学品、钢铁和木头分别减少20.8亿美元、16.7亿美元和10.7亿美元,石化产品和煤炭分别增加了19.7亿美元和5亿美元。

美国是汽车消费大国。近年来,包括新能源车在内的中国汽车相关产品出口明显加速,但对美出口仍有较大潜力。以2月数据来看,美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口额为325.4亿美元。其中,从中国进口额为13亿美元,仅占4%,排在墨西哥、加拿大、日本、韩国和德国之后。美国自中国进口整车更是刚刚起步。2月,美国进口的乘用车中只有1.5亿美元(1.1%)来自中国,卡车、公交车和特种车辆中也只有6000万美元(1.2%)来自中国。相比而言,从中国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为10.8亿美元,占比略高,为7.6%。

美国各州的资源禀赋和市场规模差别较大。从美国进口的州分布来看,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仍是进口规模最大的两个州。2月,加州进口额为320.2亿美元,得州进口额为293.5亿美元。今年前2个月,加州和得州进口额的占比分别为14.1%和12.2%。其中加州在工业制成品上的占比更高,为14.2%,非工业制成品占比为13.8%;得州在上述两类进口中的比重情况类似,分别为12.4%和11.7%。除了加州和得州,在美国进口额中占比超过5%的还有两个州,分别是伊利诺伊州(7%)和密歇根州(5.1%),而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的进口占比均为4.7%。作为美国传统工业的集聚分布带,密歇根州的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为5.5%,明显高于非工业制成品2.9%的占比,进口的零部件和中间品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日本 需求有量

日本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市场需求总量大且保持相对稳定。日本已经连续几十年保持了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地位,也是最大的食品净进口国。日本的人均收入达到了4.3万美元,消费需求层次丰富、内容广泛。2022年,日本进口了8977亿美元的商品,比上年增加了16%。今年2月,日本进口实现同比8.3%的增长,略低于12.2%的市场预期,也比1月的17.5%的高速增长有所回落。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行有利于稳定市场需求,也减缓了日本进口的增长速度。不过,日本已经实现了连续25个月的进口增长。从进口商品的结构来看,在石油(10.5%)和液化天然气(8.9%)的推动下,矿物燃料进口增长19.3%,在半导体(4.2%)的带动下,电机进口增长13.9%。此外,以服装和配饰(4.2%)为首的其他商品(7.6%)的购买量有所增长;机械(8.2%),由发电机驱动(21.2%);运输设备(30.5%)。相比之下,制成品(-7.9%)、化学品(-2%)和原材料(-11.4%)的进口下降。

乌克兰危机对日本对外能源合作造成不小冲击,而日元对美元的贬值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进口能力,增加了日本进口的以美元计价商品所需付出的费用。2022年,日元对美元比2021年贬值了19.8%。亚洲仍是日本进口的最大来源地,2022年自亚洲国家的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量的近六成(58.4%)。欧洲和北美则分别占日本进口的13.3%和12.7%。今年2月,日本从美国(6.6%)、中国香港(99.2%)、中国台湾(17.8%)、韩国(6.5%)、新加坡(27.3%)、德国(36.6%)和澳大利亚(34.9%)的进口增加,而从中国(-0.6%)、印度(-15.4%)和越南(-3.8%)的进口有所减少。

日本进口商品的结构有着明显的特点,与其经济制造业占比较高的特点密切相关。2022年,日本进口前5类商品分别为:矿物燃料(2533亿美元,28.2%)、电子机械设备(1200亿美元,13.4%)、机械设备(718亿美元,8%)、医药产品(392亿美元,4.4%)、矿砂(317亿美元,3.5%)。中日两国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立起自由贸易伙伴关系,为中国对日出口创造了更有保障且市场壁垒更少的环境。

韩国 稳链有朋

韩国是东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体,与中国的供应链联系紧密,中韩跨境产业链为双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支持。

今年以来,韩国进口承压。据韩国贸工能源部数据,2月进口额同比增长3.5%,但3月的进口额转而同比下降6.4%至597.5亿美元,仍略好于市场预期6.6%的降幅。韩国3月进口的陡降是自2020年8月以来的最大幅度,主要由能源推动。值得关注的是,自去年4月以来,在能源与食品进口的推动下,韩国从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为了缓解贸易压力、保障重要产业的原料和中间品供应,韩国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与日本改善经贸关系,解除日本对韩国出口半导体相关材料的限制。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2023年韩国经济的分析认为,虽然韩国经济预期放缓,但就业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制造业的表现尤为突出,需要面对面接触的服务业复苏依旧缓慢。今年前2个月,韩国共进口1142.8亿美元,中国是其进口的第一大来源国。韩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241.6亿美元,占比为21.1%。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分列第2至4位,但韩国自美国进口额仅占自中国进口额的53.7%,说明中国在韩国进口来源地中的位置重要。

伴随韩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RCEP作用的发挥,中国商品在韩国经济产业中有望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手机、面板、汽车、造船、家电、新能源和芯片等中韩企业竞争较为激烈的领域,伴随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和产业内分工的调整,韩国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可能还会为进口创造更大空间。

荷兰 增长有续

荷兰独特的经济产业结构决定了其对外贸易的鲜明特点,外向型经济占主导位置,在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等领域优势明显,也为其国内经济和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支持。通过政府设定价格上限、降低能源价格暴涨冲击,逐步降低通胀,今年荷兰的经济有望在去年明显放缓后再次实现0.8%的增长,并在明年加速至1.6%。2022年,荷兰出现了创纪录的11.5%的通货膨胀。今年和明年的通胀率有望分别降至4.9%和5%。

荷兰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荷兰的进口额同比增长18.8%至622亿欧元,原因是来自欧盟(15.8%)和非欧盟国家(21.4%)的采购增加,特别是其他商品的进口(49.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类似产品(44.1%)以及饮料和烟草(24%)的进口增幅明显。今年1月,荷兰主要进口产品包括:燃料(占进口总额的29%)、机械(26%)、食品和活动物(8.6%)、药品和电子产品。这一期间荷兰主要进口伙伴是德国(占进口总额的17%)、比利时(10%)、中国(8.5%)、英国(6.9%)、美国(6.6%)、俄罗斯和意大利。

可见,与其他进口来源国相比,中国与荷兰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在供应链上加强合作具有良好基础,机械设备、药品和电子产品等中国商品在荷兰市场的份额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德国 互补有求

德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之一,与中国有着长期稳定而紧密的经贸关系。按照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计算,德国是发达经济体中排名前列的国家,有意愿和能力发展对外贸易。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和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979亿欧元,中国连续第7年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22年,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1911亿欧元,占德国进口总额的19.8%,同比增长率高达33.6%。中国在德国的进口来源地排名中,从1980年的第35位、1990年的第14位到2015年以来的第1位。中德两国的双边贸易为发挥各自优势、满足对方发展诉求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伴随后疫情时期经济复苏加快,能源价格的逐渐平稳,供应链逐渐形成新的平衡,德国的投资有望在2023年恢复。今年2月德国进口价格同比只增加了2.8%,不仅比去年12月和今年1月的12.6%和6.6%有了明显下降,而且是2021年2月以来的最小增幅。而2月德国进口价格的上升主要来自于消费品和资本品,相比而言能源进口下降了8.1%。中国是相关商品的生产大国,德国从中国进口有助于降低德国的通胀压力。2023年德国的实际GDP可能实现0.2%的轻微增长,比2022年秋季时-0.6%的预期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且2024年有望进一步加速到1.3%。

德国进口的主要商品包括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化学品和燃料。其中的不少类别都是中国商品具有优势的领域。作为欧盟的重要国家,德国所代表的进口需求不仅来自其自身市场,还可能整合更为广泛的供应链诉求,发展对德国的出口,更有利于中国商品进入欧盟的更大空间。

新加坡 扩容有术

新加坡是东南亚最发达的经济体,虽然本身市场体量不大,但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也已经通过国际经济产业的协同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

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新加坡进口额为6554亿新元,比上年大幅增加了20.1%。中国大陆是新加坡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750亿新元。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新加坡2022年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额最大,为3190亿新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2.6%;化学品的进口为523亿新元,占比为10.3%;进口工业制成品309亿新元,进口食品和活动物140亿新元。根据新加坡统计局发布的进出口价格指数,以2018年为100,今年2月的进口价格基本保持平稳,总体为108.8,比上月略增了0.6。其中,含油种子和含油水果的价格指数最高,达到139.6;活动物的价值指数增至139;含金属矿石和金属废料指数增至136.9;奶制品和蛋类增至136.6。相对的,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国之一,新加坡进口的天然气指数降幅最高,降至84.1;电信设备降至85.5。价格变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供需关系,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及《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RCEP等协定支持下,新加坡自中国的进口保持稳定。电机、电气产品、机械设备、矿产品和贱金属、化工产品、光学钟表医疗设备、运输设备、家具玩具和纺织品及其原料是新加坡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贸易政策将持续影响和改变中新两国的贸易环境。今年1月,新加坡对商品服务税(GST)的征收范围扩大到低价值商品,将引起新加坡进口电商方式和一般贸易方式结构的调整,对新加坡出口的企业来说,以一般贸易方式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澳大利亚 挖潜有料

澳大利亚是当前南半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经济体量大,市场增长空间较广。中澳两国资源禀赋、产业和市场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发展的潜力较大。

2023年,澳大利亚的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澳2023年的经济增长为1.6%,比发达经济体平均值1.2%要更强。作为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经济增长的预期也反映了其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印度、中国和东盟5国)的经济繁荣态势。今年2月,澳大利亚实现了创纪录的贸易顺差,达到26亿澳元。受非工业运输设备进口下降的影响,澳大利亚2月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同比减少了9.1%(43亿澳元)。

澳大利亚居民的消费能力有望保持增长。据澳大利亚贸易发展局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澳大利亚共有590万个家庭的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在全球排在第4位。而到2030年,年收入超过7.5万美元的家庭数将增加至760万个,可以购买和消费更多商品。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纺织品、节能产品和新能源设备等都在澳大利亚有着广泛的市场基础和潜在的需求空间,与澳大利亚市场发展的方向一致,更可能通过市场竞争获得更多份额。

英国 稳势有望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启动早,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成熟,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重要倡导者、参与者,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市场需求广泛。尽管受到罢工等冲击,英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初的英国消费者指标普遍出现好转态势,银行卡支出增加,零售支出增加,失业率出现下降。

总体而言,今年1季度英国经济表现好于预期,英国金融系统并未受到硅谷银行等金融事件的过大冲击,但仍需要注意第二季度借款人“再抵押贷款还款高峰期”的到来。

2022年,中国是英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排在德国之后。从商品结构来看,英国2022年进口的第一大类商品是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额2085.6亿英镑。其次是燃料,进口额1169.8亿英镑。未分类的工业制成品、化学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量分列第3至5位。在上述5大类商品中,中国仅在未分类工业制成品中具备绝对优势,在其他大类的英国进口中所处的位置并不突出,增长的空间还是不小。

今年1月,英国的进口同比减少了8.7%(49亿英镑),而扣除通胀因素后的进口则同比减少了41亿英镑。其中,英国从欧盟国家的进口同比减少了8.8%(25亿英镑),从非欧盟国家进口同比减少了8.7%(24亿英镑)。天然气价格的下降是英国自非欧盟国家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如果排除通胀因素,英国的燃料进口还实现了增长。不过,英国从中国进口电子机械产品的减少对其进口也有影响。

通过对中国主要出口发达经济体目的地的分析可以发现,多数经济体有着良好的增长预期,有望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自中国进口相关商品。与这些经济体的进口商品结构的比对可以为中国企业把握机会,加强对这些市场开拓的力度提供参考。但是,也应该看到,需求并不等同于实际的贸易关系,各国企业都想扩大对这些经济体的出口。中国企业应用好广交会的良好平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共同、持续推进,加快重建和优化与重点发达经济体市场的相互信任关系,做到合规经营、公平竞争,积极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力争在具备竞争力的领域实现对市场需求的有效引导。(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