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让被污染的空气、土壤、水体“说话” 全球热点评

2023-06-21 11:12:37来源:重庆日报  

他们让被污染的空气、土壤、水体“说话”

——“6·5”世界环境日美好生活热线走进市公安局环保总队

运用无人机侦破环境案件。(市公安局环保总队供图)


(相关资料图)

民警查获一艘用于非法捕捞的橡皮艇。(市公安局环保总队供图)

被污染的空气、土壤、水体不会说话,面对无言的伤害、消亡的证据,大量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是怎样告破的?

在“6·5”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重庆日报美好生活热线走进市公安局环保总队,听我市最年轻的警种——环保民警讲述他们的故事。

通过生产数据比对

侦破11年前陈年旧案

“犯罪分子现在越来越狡猾,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隐蔽,给我们破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指着案侦画面里的一块空地,市公安局环保总队总队长黄志胜告诉记者,环保案件隐蔽性极强,不同于传统刑事案件,多数情况下无直接报案人,被污染的空气、土壤、水体又是不会说话的,更多的是需要环保民警自主侦查发现。

前不久,我市环保民警就破获了一起这样的案件。

2020年10月,南岸区在开发某地块时,发现该地块土地遭受了严重污染——经第三方司法鉴定发现,该地块上有大量含重金属铬危险废物,总量达5362.5吨,受污染面积达1481平方米,预计造成国有财产损失5000余万元。

市公安局环保总队接到案件线索后,立即派民警赴污染地,指导南岸区公安分局食药环侦支队开展调查工作。

不过,初步调查的结果就让案件进入僵局。原来,被污染地块系拆迁区域,自2010年拆迁搬离至2021年案发,间隔11年。期间,该地块多次更换管理者和看护责任人。如此长的作案时间跨度,让明确作案人、作案时间几乎成为不可能,但这恰恰又是本案的关键。

“最初我们侦查员想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黄志胜告诉记者,办案民警先后调查走访了区征地办、当地政府、业主单位、地块看护公司等,并向时任村干部及曾居住附近的相关人员大范围了解,因时间久远,除明确污染地块的土地流转情况外,都未获得有价值的案件线索。

随后,办案民警转变了侦查思路。为还原污染地块的地貌变化,办案民警调取了污染地的卫星图片、航拍图、无人机建模图,发现从2012年开始,污染地块地表植被特征、裸露的地面颜色出现了明显改变,2015年前后,通往污染地的道路因建设而被阻断。据此推断,作案时间范围初步明确为2012年前后至2015年前后。

“根据现场污染物系含铬危险废物的特征,办案民警调取该区域企业产废情况,发现石龙电镀厂产生的危险废物,较为符合现场污染物的特征。”黄志胜介绍说,办案民警随后发现,该电镀厂已经于2016年关门歇业了。“时间过去这么久,许多证据都难以获取。”

不过,办案民警通过“物料平衡”核算还是发现问题。

“例如一个工厂,若生产100吨成品,应产生1吨废料的话,那么该工厂一个月生产了1万吨,就应该产生100吨废料,这就是所谓的‘物料平衡’。”黄志胜介绍说,办案民警通过对比该电镀厂的产销记录后发现,该电镀厂在2011年至2015年生产期间,每月应产生含铬电镀污泥200至300吨,而该公司合法处置电镀污泥每月仅8至10吨,二者差异巨大。

同时,该厂距污染点路程约3公里,便于倾倒作案,且易于隐蔽,经进一步调查,基本排除外区转移倾倒的可能,石龙电镀厂有重大作案嫌疑。

但是,哪怕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办案民警仍遇到不少困难。

“因本案存在时间跨度长,关键证据难以取得,部分重要证人也已身故。”黄志胜说,为成功破案,办案民警一方面继续收集固证,明确石龙电镀厂内部涉案人员,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分析,筛查直接倾倒人员及车辆,最终所有涉案人员全部到案。

经审讯,犯罪嫌疑人对非法倾倒电镀污泥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至此,案件告破。环保总队也获公安部贺电表彰。

“该案的成功侦破,有效地打击了尘封十一年之久的非法倾倒危险废物犯罪行为。”黄志胜说,表明了公安机关对环境污染案件侦破的决心与能力,同时也对电镀行业废物处置的规范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运用智慧侦查

山坡黑色淤泥牵出环保大案

“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典型的涉页岩气开发钻井行业非法倾倒处置含油泥浆污染环境案件,是全国公安食药侦系统十大精品案例,也是最高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7件依法严惩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犯罪典型案例之一。”市公安局环保总队政治处主任周可告诉记者,坚持科技创新,突出“数据+智模”核心,发挥“打击+整治”作用,探索推进“数智兴警”新模式,正是当前全市环保民警努力的方向,前不久,环保民警也运用智慧侦查破获了一起曲折的案件。

2020年8月,永川区公安局接群众举报称,在永川区双石镇某山坡发现大量黑色淤泥状污泥,遂将情况上报市公安局环保总队。市、区两级公安、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协作处置机制,同步开展调查、溯源、处置工作。经现场分析,案发地点位置偏僻,属于山区茂林处,周边人烟稀少。

“为查明犯罪事实,我们办案民警想了很多办法。”周可告诉记者,案发后,生态环境部门对现场污染物采样监测,第一时间判明了特征污染因子,经司法鉴定机构和生态环境部门鉴定认定,被倾倒的含油泥浆含有重金属锌、铬等有毒物质,属于危险废物,再结合专家现场辨别污染物,分析周边工业行业布局特征,通过综合研判,划定了包括钻井平台在内的嫌疑企业,极大缩小了溯源排查范围。

同时,办案民警勘查中发现,中心现场周边有明显遗撒和清扫痕迹,且现场属于半山腰路边,隐藏性并非最佳,故判断嫌疑人是发现泥浆泄露后,临时起意就地倾倒。基于此,专案组对沿途公路巡线查找滴漏痕迹,为后续侦查工作奠定基础。

结合前期分析的高危企业区域、沿线滴漏痕迹刻画出可能的运输路线,并以夜间时段为重点,办案民警全面采集沿线数据、视频资料,增加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最终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对比、人工走访,成功溯源锁定嫌疑车辆及人员,并准确刻画出作案轨迹,为案件侦破打下坚实基础。

经查,2020年5月以来,犯罪嫌疑人邬某渐、彭某鸿等人以开设的矸砖厂为掩护,通过某页岩气钻井平台第三方环境治理承包商居间联系,将西南某分公司管理的重庆市永川区、四川省武胜县等地多个钻井平台产生的含油泥浆,通过改装货车转运至多地偏僻处非法倾倒,从中牟利。

“案件的成功侦破,得到了四川警方的大力支持,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实施方案精神的体现。”周可说。

从产业链最底层逐级倒查

破获跨多省非法捕捞案件

2022年以来,全市公安机关认真贯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推进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犯罪“长江禁渔”行动,取得了不俗的战果。采访中,周可提到了一起非法捕捞典型案例。

2022年2月,市公安局环保总队在工作中发现,我市一水产市场及多家活鱼餐馆疑似贩卖野生江河鱼,立即会同渝北区公安分局成立专案组开展侦查。“销售往往是非法捕捞犯罪产业链的最底层,我们通过销售线索倒查上去。”

经查,非法捕捞犯罪嫌疑人王某纠集人员在贵州、广西交界的红水河流域非法捕捞野生鱼,涉及贵州、广西境内多个县市。

专案组随即调集警力分赴贵州、广西同步开展收网行动,一举打掉犯罪团伙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2名,查获涉案野生渔获物1400余斤,其中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斑鳠12斤,查获涉案渔船25艘、车辆15台、渔具64副,查清非法销售野生鱼餐馆15家,涉案金额500余万元。

“在案件侦办中我们发现,这类案件的侦破主要存在3个难点。”周可介绍说,这起非法捕捞案件中,捕捞地处于广西、贵州交界流域,水域覆盖面积广阔、支流水系位置偏远,犯罪团伙成员往往点对点单线联系,多选择夜间或山坡密林现金交易,作案手段极为隐蔽。

同时,该案横跨渝黔桂三省市,涉及三省市多个区县、位置偏远,正值雨季自然灾害频发期。

此外,涉案人员分散,且涉及销售、运输、捕捞、组织4个环节,利益链条庞杂,部分涉案人员为少数民族,语言交流沟通不畅,给取证带来诸多困难。

“专案组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克服连日转战、长途奔波、水土不服、身体不适等情况,以情报研判、数据分析、群众举报为切入口,有效解决线索发现难问题。”周可说,为了侦破该案,专案组通过将传统侦查方式与大数据导侦多手段结合运用,明晰了犯罪团伙的组织构架、作案规律和犯罪脉络。坚持整体作战,形成跨区域跨流域警务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做精做细现场勘查、物证提取,实现了精准打击。

三种方式举报身边的环境案件>>>

1、拨打重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进行举报;

2、拨打“110”直接向公安机关举报;

3、登录重庆市公安局网站gaj.cq.gov.cn“有奖举报”专栏进行网上举报。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