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 专业程度越来越高

2022-06-08 09:42:16来源:深圳特区报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常常是新技术的最先体验者,又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

年来,来自国内外的创新创业人才正加速在深圳聚集,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青年们带着青春激情加入创业大军,他们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从2016年至今,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办的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的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以拼搏激发创新梦想,用奋斗书写青春的答卷。

今日,2022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重新启航,“筑梦青春,创赢未来”,大赛将设50个奖项,共计360万元奖金等您来!

“含金量”高,170个优秀项目共获奖金1915万元

“大赛搭建了一个让我们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的台、实现梦想的台,也搭建了一个让我们和优秀青年创业者交流的台。”深圳大学毕业的黄绮媚是2016年首届“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选手,她们的“Roaringwild”服饰创业团队从这里起飞,走得更远更好,发展成为当前“华南地区第一国潮”服饰。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深圳开始举办首届“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举办6年来,大学生群体参与热情较高,社会反响良好,共有来自502所院校的2011个创业企业和团队报名参赛,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创业项目,其中170个优秀项目共获得奖金1915万元,单项奖金最高达50万元,奖项数量和奖金额度在全国同类赛事中遥遥领先,“逐梦杯”已成为我市创新创业的一项品牌活动。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组委会不断优化比赛流程,完善赛制,使比赛更加公公正。大赛扩大参赛对象范围,将在校生群体的参赛范围由本市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毕业学年学生扩大至全部在校学生并取消毕业5年内大学生及留学回国人员的户籍要求。为体现对港澳青年创业者的扶持,将本市院校及毕业5年内大学生中的港澳籍大学生也纳入参赛范围。

大赛将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开比赛,保证各自组别的公竞争,并允许在校生参加毕业生组的比赛,确保比赛机制灵活完善。并且在决赛设置项目路演、互动问答、现场虚拟众筹等环节,通过不同维度的多轮比拼,考察参赛团队的综合实力。

大赛邀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专业人士为参赛者进行赛前辅导、能力提升培训。决赛现场邀请创投机构观摩,提供资本对接机会,全方位促进参赛项目成长和发展。为了对参赛者进行精准扶持和促进政策有效落地,大赛结束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持续跟进,举办项目与创投机构资本对接活动,协助项目申请创业担保贷款等,引导加快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项目落实落地。

“科技感”足,大赛专业程度越来越高

从2016年的“基于MEMS的高精度热式气体流量传感器研发”、2017年的“齐悟机器人”、2018年的“StandardRobots”,再到智能高效激光机器人、AIDOC糖网检测助手、高端精密制造中的缺陷检测系统、新一代D&P高强中锰钢……

记者梳理6年的参赛情况发现,深圳“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互联网、高新技术服务、生物医药、文化教育等行业领域,紧跟深圳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获奖项目,可以说是科技感“燃爆”。

作为大众评委,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的刘丽坤律师连续担任过几届比赛的大众评委,她表示:“这些年轻人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从这几年比赛情况来看,我深深感受到,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量越来越足,涉及到高深领域的越来越多,尤其有些专业领域一般人不太能搞懂,就像是看神仙打架、高手过招!”

卓源资本创始合伙人袁宏伟是2021年大赛的专业评委之一,她连续参加了在校生组和毕业生组的比赛评审,深有感触:“从创投人的角度来看,参赛项目专业程度越来越高,而且项目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接市场。不仅技术过硬,团队架构、商业规划也能看出团队的高质量。真是后生可畏!”

参赛选手也同样感受到了参赛项目的高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许可在2021年的比赛中获得了毕业生组第一名,他却表示这个第一名来之不易。“逐梦杯是我们在深圳参加的第一个创业比赛,能够拿到这个名次,感到非常荣幸。”几个月的比赛历程给许可的创业生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比赛让我感受到了同龄人创业的实力,同台竞技的项目水都很高,比赛竞争非常激烈,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评委的专业水都很高,虽然参赛项目涉及到多个行业,但是总有评委能一针见血问出专业问题,让人感觉到比赛的专业度很高。”许可如此评价。

“吸引力”强,参赛群体的广度高度逐年提升

据大赛组委会统计,参赛人员中,留学回国人员保持在10%左右,且人数逐年上升;在校生人数因参赛条件放宽,自2019年后迅速增加,2021年占到参赛总数人的61.7%;国内毕业生参赛人数比较稳定,前5年均占当年参赛人数的一半以上,2021年因参赛条件以及疫情限制,参赛人数有所减少。

而参赛群体的广度也在逐年提升,2016年至2021年共有502所院校的学生参赛,其中,海外院校136所,本市院校16所,国内其他院校350所。2016至2020年参赛人员学校来源逐年递增,2020年的参赛人员来自国内外206所学校。参赛人员中本市院校毕业生占到五成以上。

纵观大赛6年的获奖人员的学历情况,大赛获奖人员中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占到六成以上。将获奖人员学历情况与参赛人员学历对照,可以明显看出,参赛人员学历越高获奖概率越高,专科学历参赛者的获奖率最低,博士学历的参赛者获奖率最高,且2017、2018、2020年的一等奖获奖者均为博士学历。

记者注意到,大赛自2019年开始将港澳籍青年创业者纳入参赛范围。2021年参赛的许可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其团队的2名核心人员也都是海外留学归国硕士研究生,该项目目前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香港城市大学的陈精明团队带来的“智能母婴家庭医疗器械”项目获得了毕业生组三等奖,核心团队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目前已经获取资本支持超过千万人民,A轮融资也在与多方市场资本进行中。

“2021年的比赛,毕业生组获奖的14名人员,国内和国外毕业生均为7名,3个港澳院校项目有2个获得奖项,反映出大赛本身和深圳整体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境外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增强。”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他们说

黄绮媚(2016年“逐梦杯”三等奖获得者):

“逐梦杯”给创业者 带来了更大的

“逐梦杯大赛给我们团队推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更多地走向公众,获得更多认可。”谈及2016年参加“逐梦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黄绮媚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当时虽然深圳也有举办各种创业大赛,但大多青睐科技含量高的项目。“逐梦杯”不设限,像他们这种传统的服饰创业团队居然能获得评委们认可,拿到三等奖,实在让他们喜出望外。

因为喜欢跳舞,想要设计属于年轻人的服装,2010年,还是深圳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一个6人团队开始创业,黄绮媚就是其中一人,他们给自己取名“Roaringwild”团队。

初出茅庐的他们对市场一无所知,凭着热情一口气做了100多件衣服,但没卖出几件,几乎血本无归。

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执着追求,一心继续心中的梦想。他们寻求家人的支持,拿到了第一笔投资,继续创业之梦。而“逐梦杯”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台。

“创业初期,我们除了缺资金,更多的是缺乏台。为了参赛,我们学会更好展示自己,重新包装产品,写创业书、写规划。通过这个台,我们认识了不同行业的优秀创业者,有的后来还成为合作伙伴。”黄绮媚介绍,他们做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服装,更希望通过服装去承载年轻人的想法,传递年轻人敢想敢做敢闯的精神。幸运的是他们获得了“逐梦杯”的认可,这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

“公司成立12年来,最初的6名创业股东从未改变,对于品牌的初心也保持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这个品牌这份坚持凝聚在一起。”黄绮媚认为,创业是很难的,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难题,就像游戏升级一样,层层闯关。创业者要忍受失败与挫折,不断地提醒自己回到梦想的起点,这样才会有更远的未来。

如今,这个倍受年轻人喜欢的原创服装品牌发展得越来越好,拥有大量粉丝,年销售额破亿。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从原来的6人团队到了现在的100多名员工。面对现在的成绩,6个人并没有止步,而是坚持梦想、不忘初、继续前行。

吴敏(2017年“逐梦杯”优秀奖获得者):

“逐梦杯”带给创业者信心和鼓励

2013年左右,3D打印在中国成为备受业界瞩目的一种新技术路线。那一年刚从中南大学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吴敏初次接触到金属3D打印,就开始痴迷。

“3D打印很神奇,深入了解这个技术后,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此后,吴敏一边任职于3D打印企业积累经验,一边在业余时间进行钻研,甚至将自己到手的一大半工资都花费在购买研究3D打印的设备和材料上。他跟自己粉末冶金专业的同学经常一起思考、讨论,并且动手打印、摸索。通过夜以继日的测试,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2016年他们终于打印了第一个合格的样品,找到了一种新型的低成本金属成型方法——金属/陶瓷间接3D打印技术。

“这是一个新的技术路线,之前没有人做过。”当时激光3D打印也刚开始起步,吴敏他们的新技术在国内外都找不到对标的企业,国内资本界并不买账。直到2017年美国有企业推出类似产品,吴敏他们才拿到了天使轮投资,并正式注册公司——升华三维运营。也是在同一年,他们在投资人的推荐下,参加了2017年“逐梦杯”大赛。

“当年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一切都刚开始摸索,通过参加比赛,评委给予我们专业的点评和建议,带给我们信心和鼓励。”而其他创业者的优秀经验,更让吴敏收获满满。整场比赛下来,每一场路演他都在台下认真倾听和学

此后,公司从龙华的民房搬到了龙岗的厂房,再到光明区留学生创业园,一直向前奔驰。经过持续积累和发展,升华三维已经具有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实力,高质量的金属/陶瓷间接3D打印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汽车、机器人、工业制造、模具制造、航天航空、军事国防、生物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已累计服务全球120多家客户。

“在深圳,我深切感受到了‘来了,就是深圳人’绝不单单是一句口号,这7个字传递出一种开放和包容——这里迎接每一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寻梦人。”吴敏也曾去其他城市寻求创业,最终他选择留在深圳,因为深圳是创业者的天堂。

王永锟(2018年“逐梦杯”二等奖获得者):

“逐梦杯”折射出政府对创业者的“厚爱”

王永锟的血液里流淌着创业的基因。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大学的时候,他就开始和伙伴一起创业。毕业后因为看好机器人行业,2016年,24岁的王永锟创立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坦德”)并担任CEO,投身工业移动机器人研发。

“做硬件,深圳是最适合的城市。”王永锟说,“深圳有系统的供应链以及成熟的供应能力,早期创业我感受最深的是高度透明公开的营商环境,这对于年轻的创业团队而言极为宝贵。”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永锟看到了2018“逐梦杯”大赛的宣传,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一直过关斩将,拿到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我们是科技企业,一直跟科创部门接触比较多,对人社政策并不了解。大赛之后,我们才真正和人社部门建立联系,了解人才各项政策、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等。”谈及比赛,王永锟认为收获满满。

创新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创业者会遭遇种种困难与挫折。2018年正好是斯坦德机器人陷入困境的时候。而通过大赛获得的创业比赛奖金、创业补贴、免息贷款、人才认定、场租优惠……对于这家初创企业来说,都是及时雨,解了燃眉之急。而大赛后续提供了多次项目推介机会,项目得到持续曝光,“精准的投资机构对接”也让企业受益匪浅,2018年当年“斯坦德”即顺利拿到A轮融资,业务开始迅速增长。

“创业的决心除了来自于创始团队拥有长期艰苦奋斗的韧外,更来源于有政策扶持的兜底。”王永锟介绍,2021年成功获得6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该项政策,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补贴所有利息,对企业发展还款压力很小,属于零成本贷款,对于我们初创企业发展来说非常有利。”

现今,斯坦德专注于研发生产工业移动机器人及RIOT软件系统等产品,至今累计服务企业超350家,在全球市场已部署4000台工业移动机器人及智能无人叉车等产品,合作客户包含华为、富士康、台达、大疆、OPPO、华天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蔚来等知名企业。

标签: 深圳逐梦杯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项目奖金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