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 “全球文明倡议高级别对话”在京举行

2023-10-29 11:33:00来源:凤凰卫视  

10月26日,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文联主办,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凤凰卫视共同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七届年会“全球文明倡议高级别对话”在北京凤凰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全球文明倡议高级别对话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王超、副会长史玲主持,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孙海燕,意大利前总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致辞。

王超会长主持开场时指出,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交织叠加,“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

处于不同方位、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如何实现本国的现代化?孙海燕在致辞中表示,每个国家都有权利追求现代化,也有可能依托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民意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基于这样的理论思考和创新,中国大胆实践、开放创新,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一套中国理论和方案:主张要对本国的历史文化有坚定的自信,同时认为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都有独特的魅力,无论国家大小或者历史长短,都应该平等相待、共融共存。我们认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但是,不同的文明对这些价值观的内涵和实现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更不能挑起文化冲突和意识形态对抗。我们还意识到传统文化是宝库,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但是要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仅依靠古老的传统文明还不够,还需要对其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而要实现创新和发展,既要靠自我的创新,也需要开放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也就是要主动加强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和交融结合。

交流促进发展,互鉴取得共赢。历史上每一次战争和冲突,最终都是要通过对话和会议来解决。面对当今世界仍存在的一些争端,如何化干戈为玉帛?罗马诺·普罗迪认为,我们应该增加人和人之间的相通和联系,展开开放的对话,尤其是在那些没有开展过对话的领域进行深入交流。用对话代替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以交流合作代替冲突对立,这才是文明发展进步的人间正道。他在致辞中提出,年轻一代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是非常积极的。应该思考如何让中国和欧洲的学生到对方的国家留学,增进青年一代的交流互信,实现这样的目标将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在随后的对话中,十余位中外嘉宾围绕全球文明倡议展开深入讨论,分享真知灼见。

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只有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与包容,才能推动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这一话题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十分感慨。她说,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倡导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不谋而合,保护文明的多样性对人类社会非常重要。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会长陈存根表示,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包容是和平共处的基础,不同文明相互交流是促进相互深化理解的前提,不同文明的相互学习借鉴是促进共同进步繁荣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摒弃傲慢与偏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明,珍惜一切文明成果,文明才能得到认同和维护,才会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伊拉克地处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国一样有着灿烂悠久的古文明。伊拉克前总统巴尔哈姆·萨利赫说,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但归根到底,我们有着人类社会共同的期待、共同的价值观。文明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任何关于现代化的定义都要尊重当地的文化,认同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达到可持续的现代化。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始终坚持用雕塑艺术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塑中国历史人物之像而对话世界。他把文化交流总结为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一张脸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特征,一颗心是彼此坦诚、真挚、温厚之心,一个魂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之魂。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表示,人类文明因多样而带来交流,因交流而孕育融合,因融合而产生进步。承认人类文明多样性,就是承认人类文明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也是承认世界各国需要在交流的正道上继续砥砺前行。努力把世界多样性和世界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客观存在共同利益,必然要求共同价值。在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世界各国需要团结合作,共同携手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难题。

对于这一问题,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通过回顾自己经历的中欧关系跌宕起伏的历程,阐述了对话交流的重要性和当代政治家的责任。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共享美好未来对每个国家都很重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应拿出谦虚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建立更开放的多边框架,加强人文交流,携手共建共享未来。

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熊澄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到,文化是客观存在,文明是发展过程,文化的特征是差异,文明的特征是融合。几千年来不同文化形态之间殊途同归的文明过程表明,文明互鉴的目的就是要促使民心相通,促使整个人类社会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来自法国的中欧美全球倡议发起人高大伟表示,我们有必要协调不同文化的关系,有必要重新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共同保护人类的尊严、减少人类的苦难。2021年,他发起了“中欧美博物馆合作倡议”,认为博物馆可以作为一个台,来促进和平、文化间的对话和均衡的物质进步。

文明凝聚着过去,连接着未来。既要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性,又要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现代化。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卓奥玛尔特·奥托尔巴耶夫用800多年前中亚地区的医药和艺术品贸易,来说明互联互通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的机遇。他认为,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诠释了文明的传承与创新,这种创新符合时代要求,契合当前形势,能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趋势,共创未来。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回顾了中华文明经历的独特发展道路。他表示,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持久兴旺的关键,是中华文明魅力永恒的支撑,只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才能使文明之树长青,使中华文明永葆活力,这也是对世界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的启示。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徐威从国际文化传播的角度谈到,文明传承和创新需要跨越时空,将历史文化与今天的时代发展连接起来,文明对话、文化交流需要更多面对面的沟通,需要更加注重运用新技术、用好新渠道、贴近年轻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深化人文交流,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本草纲目》英译本主译者、德国柏林charité医科大学中国生命科学理论·历史·伦理研究所所长文树德在自己的工作中深切感到,这些经典著作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医术的高超,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翻译推介这些著作,就是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影(上海)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CEO唐季礼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电影创作的工作经历,谈了对以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的理解。他认为,电影是国际文化交流很好的台,未来要更加重视电影产业,用好中国这个全球领先的电影市场,通过电影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