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构建优质企业新生态 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

2022-08-19 08:19:06来源:中安在线  

十年磨一剑,安徽制造业十年成绩如何?8月17日上午,省委宣传部举办“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场。

记者从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准确把握“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省战略,深入实施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迎来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再到“加快打造制造强省”的历史跨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成效: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居全国第3、中部第1、长三角第1位;全部工业、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先后突破1万亿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总量和质量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坚持“龙头+配套”,优势产业能级跃升

产业兴则经济兴,区域竞争的关键是产业和产业链的竞争。十年来,我省坚持“龙头+配套”“基金+基地”,培育千亿产业14个、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5家。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3%提高到9%,成为全省工业第二大行业、拉动工业增长的第一动力。

板显示产业集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实现“从沙子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布局。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

集成电路产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00多家,形成从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到材料、装备、创新研发台和人才培养等较完整产业链条,获批全国首个“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光伏产业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6.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82.8亿元,增长32倍。已集聚隆基、通威、信义光伏、阳光电源等上下游企业150余家,构建形成从光伏玻璃、电池片、组件及配套,到逆变器、储能电池、发电工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阳光电源逆变器出货量达47GW、位居全球第一。

智能语音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声谷”是全国第一个以“中国”冠名、第一个部省合作共建、第一个配套专项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8亿元、入园企业达1423家。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5万辆,居全国第5、中部第1位。家电产业以海尔、美的、格力等企业为龙头,打造形成“10+1000”的产业格局,本地配套率达到60%以上,产量稳居全国第2。

坚持“培育+引进”,优质企业雁阵前行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经济强。十年来,我省强化梯次培育,构建优质企业新生态。

铺天盖地有数量,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三次“民营经济”大会,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民营企业数量从30.4万户提升至188.4万户、增长5.2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56%提高至60.8%。

“专精特新”提质量,在全国省级层面第一个出台“专精特新”发展意见、第一个修订出台“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第一个出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政策,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18户,以占规上中小工业企业17.7%的数量,贡献了28%的营收和利润;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80户、居全国第6位。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8次专刊总结推广安徽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工作典型经验做法。

顶天立地强脊梁,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5户、百亿企业50户;中国500强企业8家;海螺集团、铜陵有色连续三年入围“世界500强”。

坚持“科创+产业”,协同创新系统推进

创新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十年来,我们发挥企业家主帅、企业主体、政府主责作用,坚持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大力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产学研用”重协同,创建智能语音、玻璃新材料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总量占全国1/10、居全国第3,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8家,上线羚羊工业互联网台“科创板块”,入驻服务商2.7万余家,服务企业5.8万余家,发布科技成果和需求5.2万余条。2022年共有12项“安徽精品”参与保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揭榜挂帅”补短板,开展产学研用补短板产品和关键技术攻关,首批76项“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已完成1/3、其中8项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三首一保”促落地,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1802个,整合“三首一保”政策,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一批“三首”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坚持“数字+制造”,智改数转加快布局

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十年来,我省聚焦“工业互联、智改数转”,持续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设立10亿元资金、200亿元基金,省内重点培育台130家,其中工信部试点示范30个、位居全国前列。

科大讯飞“图聆”入选国家级“双跨”台,工业云台应用率达57%、居全国第5,探索形成“三链”融合、工业“拼多多”、数据库联动等十多种路径。累计建设5G基站7万余个,实现5G网络地市主城区全覆盖。工信部对我省创新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给予充分肯定。

大力开展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改造,每年实施亿元以上重大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6.2%。扎实开展机器换人“十百千”行动,累计推广工业机器人3.8万台,建成省级智能工厂175个、数字化车间869个,减人、节能、降本、增效十分显著。

坚持“品质+品牌”,供给质量加速提升

企业竞争,根在质量,重在标准,赢在品牌。十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共认定省级新产品3591个、“安徽工业精品”838个,创新开展“精品安徽?皖美智造”主题宣传,从党的十九大开幕当天开播以来,共有193家企业参与宣传,触达用户476.5亿人次,占电视收看总人口的80%。实现了宣传“安徽制造”、唱响“安徽品牌”、提升“安徽形象”三者有机统一。连续八年举办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居全国第6位。(记者 汪乔 许梦宇 段玉)

标签: 优质企业新生态 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 优势产业能级 安徽制造业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