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拓展机场发展新空间

2023-08-02 15:07:32来源:《中国民航报》  

在数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AI)、仿真等新技术以滚滚洪流之势不断塑造着各行各业的新格局与新未来。

在民航领域,智慧发展无处不在。其中,作为客流与货流的“交汇地”,机场对智慧化技术的需求尤为强劲。在近日举办的2023年第十一届国际智慧机场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有专家表示,今天的机场已经从单纯的航空交通枢纽演变为集交通、商业、服务、文化等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枢纽。智慧机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智慧化实践方面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资料图】

智慧机场建设

业务需求是技术应用的出发点

机场是飞行活动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国民用机场运输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民航局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3.52亿人次;在全国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数量为39个。

随着旅客人数不断攀升,如何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成为机场行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过程中,新技术逐渐成为破题的关键。2017年,中国民航正式提出“智慧机场”概念。此后,国内各机场纷纷围绕智慧发展,大力开展数字化、信息化工作。

为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20年,民航局印发《中国民航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提出建设以“平安、绿色、智慧、人文”为核心的四型机场,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创新和协同共享,实现机场安全运行保障有力、生产管理精细智能、旅客出行便捷高效、环境生态绿色和谐。

在四型机场建设过程中,以网联化、可视化、协同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为建设目标的智慧机场建设是主要内容。而在智慧机场支撑下,机场正朝着服务自助化、运营社区化、功能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新设备和新技术投入使用时,国内各大机场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在2023年第十一届国际智慧机场发展论坛上,有专家表示,在进行智慧机场建设时,业务需求应该是一切技术应用的出发点。所有技术和设备的引入都应该充分考虑民航业务需求,并围绕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否则就是空谈。以国际航班自助值机和托运设备为例。在国内大型机场,这两种自助服务关注度很高,但在使用过程中,它们往往成为机场的“沉默成本”。此类设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在入境政策方面,由于各国入境政策不同,航空公司往往担心,一旦机器判断失误,造成旅客错运,不仅会给旅客带来麻烦,航空公司也要承担将旅客运回以及被罚款等成本。其次,在设备方面,国内外航空公司使用的系统存在差异,导致国际旅客在自助值机和自助托运方面遇到阻碍。最后,在安全政策方面,考虑到配合公安部门开展跨境犯罪打击的要求,很多机场都设立了人员核验岗位,让自助设备的使用难以实现。

由此可见,在进行智慧机场建设时,机场必须明确自身的生产需求,树立系统化思维,不仅要想得到,还要想得周全。一个高效的智慧机场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在建设阶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分析行业政策、国家政策以及国际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佳路径。

智慧赋能安全

提升安全裕度是智慧化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公众视野内,“智慧”一词也如灯塔一般,在广阔的市场上,为产业升级指明方向。

对民航业来说,安全既是行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行业全领域、全流程、全要素智慧化的根基。在业内人士看来,智慧化既能夯实安全基础,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为行业发展拓展空间。有业内人士表示,基础设施的“天花板”是阶段性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可以满足行业对速度、规模的发展要求,但很难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通过新技术应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广阔空间?在这一方面,青岛胶东国际机场围绕飞行区航空器安全运行进行了探索。据悉,青岛胶东机场一期工程占地16.25平方公里,建设有2条长3600米、间距2184米的南北向远距平行跑道,航站楼采用五指廊构型,航空器滑行路线复杂,机位总数超过170个。

为保障运行安全,减少航空器冲突,胶东机场已经建成了场监雷达与多点定位技术融合的高级场面引导和控制系统(A-SMGCS),并为所有需要进入跑道的车辆,如场道车、驱鸟车以及施工车等加装了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信标机,实现对跑道侵入的自动防范。

除此之外,胶东机场场面运行的另一道“智慧保险”是1.8G站坪无线调度系统。除进行生产任务下发以及保障节点上传外,该系统还可以管控场内车辆。根据多点定位数据,该系统可以实时跟踪航空器的运行轨迹并划设安全区“红圈”。一旦场内车辆靠近航空器或进入“红圈”,系统就会向车载终端发送告警信息,车载终端则自动进行告警,从而避免场面冲突和跑道入侵等情况发生。

此外,胶东机场还开发了应对低能见度环境的车载热成像设备。据统计,与流亭机场所在地区相比,胶东机场所在地区的低能见度天数较多。2017年~2019年,该地区能见度低于100米的天数分别为9天、6天和5天。

为解决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机坪保障车辆看不清、看不见的问题,胶东机场把目光投向了热成像设备。作为一种车载辅助驾驶系统,热成像车载终端不受照明条件、恶劣天气等因素影响,能够将外界场景的热辐射转换成电信号显示。最初,胶东机场直接从市场上采购热成像设备,以解决大雾等天气下看不清、看不见周边环境,甚至是找不到航空器的问题。然而,经过测试,机场工作人员发现,这些设备不符合机坪运行规则。例如,这些设备主要考虑到在公路条件下驾驶员需要看清道路上人、车的情况,但没有考虑到在机坪作业情况下车辆不能从航空器前200米穿行的规则。为此,胶东机场工作人员着手开发适合机场的热成像设备,在拓展视野的同时,引入动态地图,提升设备的辅助决策性能。

这套系统对于提升胶东机场飞行区运行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根据《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运行安全管理规定》,所有在低于150米能见度气象条件下运行的保障车辆,必须安装热成像车载终端。

智慧效能释放

跨系统、跨平台数据治理是关键

作为一种全新理念,四型机场建设推动机场由基础的航空运输服务功能向集航空生产服务、旅客生活服务、商业运营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转变。目前,聚焦生产运行、安全安保、旅客服务、智能商业、综合交通、能源管理、航空物流等业务节点,一些机场已经在创新业务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用后,北京进入两场运营新阶段。按照相关规划,到2025年,大兴机场将基本实现日均航班量1570架次、旅客吞吐量7200万人次。要想实现这样的运营目标,单纯增加传统要素投入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其业务发展需求,必须实现数据赋能。为此,大兴机场搭建了数据平台,并在总体规划之初就明确了以“Airport3.0智慧机场”为建设目标,规划了九大业务领域,以支撑机场全区域、全领域业务运营。对于智慧机场,大兴机场定义的核心内涵是广泛协同,即依托流程实现信息共享,让数据系统具备感知、分析、反馈能力,协助工作人员作出准确决策。目前,该平台汇聚了100多个业务系统的7000多项数据;服务总线与内外部单位117个系统建立了218个接口,总线每日处理数据达上亿条。

在数字机场建设过程中,数据质量一直是制约数据赋能释放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大兴机场也不例外。以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为例。作为备受旅客关注的服务项目,《“十四五”航空运输旅客服务专项规划》明确,到2025年,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达到90%。

在很多人看来,实现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并不难,只需要加装一些传感器即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传输。但实际上,在机场生产环境中,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是一项跨系统、跨平台的复合工作,在值机、安检、分拣、装车、装机、到达各环节涉及多家航空公司、地服单位的业务操作,需要连通多个系统。要想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行李运输全流程数据,首先要解决数据分拣识别率低、准确率低的问题。为此,大兴机场成立了专项工作组,从关键业务指标入手,开展数据治理工作。联合机场内的22家航空公司、4家地服单位、2家运维保障单位以及11家系统厂商,对行李数据进行责任落实和专项整改,以实现数据闭环管理。同时,大兴机场制定RFID入场标准等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确保数据在采集、处理、共享过程中不出问题。

数据是否准确,核验是关键环节。为实现数据自动核验,大兴机场开发了数据质量检核系统,可自动核验各航空公司26个节点行李跟踪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数据并进行处置。通过一系列数据治理工作,大兴机场行李跟踪数据完整率从85%提升至100%,数据开始释放生产效能。2021年,大兴机场上线“视频直播全程查行李”服务,提供进港行李全流程可视化服务,实现了行李服务的“明厨亮灶”。旅客可通过航显屏看到行李在机坪运输、转盘传输的全过程,出行更省心,托运行李更放心。

未来,随着智慧机场的实践场景从旅客服务、生产调度向智能运维、智能维养等方向不断拓展,“智慧+”不仅将为机场发展打开新空间,更将为旅客出行带来真正的便捷与高效。(《中国民航报》)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