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要闻】李玟轻生离世 明明看起来很乐观,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2023-07-06 14:10:46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7月5日晚,歌手李玟的家人通过社交媒体宣布,李玟于7月2日在家中轻生,送院后一直昏迷,最终于7月5日离世。家人表示,李玟于数年前患上抑郁症,与病魔经过了长时间斗争,可惜近日病情急转直下。

▲图源:微博截图


(相关资料图)

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的研究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倍,大多数抑郁障碍患者存在明显社会功能障碍。

一份中国的调查报告显示,住院的抑郁症患者中,30%-50%有过轻生行为。抑郁症门诊就诊患者中,已经有过自伤行为的占了20%- 40%。“15-30岁,65岁以上,是风险最高的两个年龄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专科主任谭忠林主任医师提到,有研究表示,轻生的相关因素中,抑郁障碍排在第一位。因此,早期识别抑郁症,早期进行系统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轻生行为的发生。“这里说的系统治疗,指的是全病程治疗,也就是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的治疗。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睡眠、进食,进行生理平衡的重建;同时恢复精神及心理情绪的平衡,减少绝望感和冲动性,重建工作和生活的自信心。”

李玟离世的消息令不少网友痛心,也有人感到震惊。在大众印象中,李玟总是呈现出阳光、乐观的形象,有网友疑惑:为什么看起来阳光开朗的人,也会得抑郁症?这其实是很多人对抑郁症的误解。

▲图源:卡乐图片 宁颖 摄

爱笑的人就不会得抑郁症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心理疾病,主要特征为持续情绪低落、对平时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或动力、自我评价低、有消极言行等

大部分的人对抑郁症存在刻板印象,觉得患者都是闷闷不乐、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阳光、爱笑的人不会得抑郁症。实际上,抑郁症有其诊断标准,也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不是每个抑郁的人都会展现出悲观的状态,不能简单以人表现出来的个性判断

部分抑郁症患者患有“微笑抑郁症”。这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指带有抑郁情绪的人把抑郁的一面掩饰起来,戴着微笑的面具,让人以为自己生活愉快,导致抑郁症状很难被发现。这类患者难以及时得到外界帮助,进而更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图源:卡乐图片 贾琼 摄

抑郁症是病 不只是“心情不好”这么简单

无论是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还是平凡的你我身边,都有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受抑郁症的折磨。

“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被称为抑郁障碍。抑郁症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姜思思曾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的症状是多维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是其核心的症状。轻度心境低落表现为闷闷不乐,感觉“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严重时可感到绝望、度日如年,甚至痛不欲生。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是指患者感觉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意思。

姜思思表示,抑郁症患者还会感到非常疲倦,即使没做什么事也感到很累,严重时感觉刷牙、洗脸都很累,不想做;还会出现思维障碍及认知功能损害,如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出现自我评价极低等过度悲观消极情绪;还可见意志活动减退,如严重的拖延等。另外,躯体症状也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如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疼痛、性欲减退等。

“抑郁症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但通过研究发现与个体性格、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生物遗传等综合因素有关。”姜思思说,相较于性格开朗的人,消极、内向、有神经质性格特点的人确实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童年期经历过比较严重的负性事件也会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人生中遇到较大挫折等应激事件,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发病诱因。同时,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风险。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中有人患病,那么他患抑郁症的风险大概是一般人的2~4倍。

“抑郁症患病率存在性别与年龄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大概是男性的两倍。抑郁症起病多在人生早期阶段,各种类型的抑郁症最早发病年龄都在14岁左右。18~29岁个体的患病率比60岁及以上个体高3倍。”姜思思说。

姜思思提示,有这些风险因素的人,相对于其他人群有更多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开朗外向、童年幸福、生活顺遂、没有家族遗传因素的人就没有患抑郁症的可能。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豁免权”。

那么,如何预防抑郁症呢?姜思思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平衡饮食与睡眠、适度锻炼,避免精神活性物质。同时,关怀自己的内心,当遇到挫折时,要宽容待己,避免苛责自己,可以通过积极自我对话、注意力转移、自我安慰的方法来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社交;主动学习调节情绪、减少压力以及预防抑郁症的相关知识

对抗抑郁 记住这些自救方法

1.积极暗示,用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2.适当宣泄压力,倾倒“情绪垃圾”,例如养花、烘焙、运动、写日记、画画等方式。

3.转移注意力,用“我喜欢”来对抗“我厌恶”,将注意力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4.与家人亲友充分沟通,遭遇困难和心理压力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要藏着掖着,自我加压。

5.寻求专业帮助,可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如无法缓解则要向精神心理科医生求医,进行规范治疗。

(中国小康网微信公众号综合都市快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人民网、广州日报)

编辑:周经韬

审核:田苑淯颖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