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湖州: 从“搜集器”到“转化器”再到“撬动器”的《看见》栏目-滚动

2023-06-25 19:29:37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中国小康网6月25日讯 记者 周宇 《看见》栏目的一周,是从周四开始的。

每周四上午8:45,这档湖州的市级舆论监督栏目《看见》都会召开“选题研判会”。选题线索来自市级部门和市县镇街的“揭短”也来自百姓通过热线和网络平台的“曝光”。研判会,就是要选出百姓的“急难愁盼”和城市不好看、不耐看甚至不能看的问题。

“研判会一结束,记者就出发去线索现场拍摄,用画面语言直观展示问题。”栏目制片人路平介绍说,《看见》栏目定档每晚8点,每周一、四、五批评报道播出的同时,被曝光问题的单位也会集中收看,并立即研究整改方案。对于栏目组而言,《看见》不是“看”到这里就结束了。整改成效如何、百姓是否满意、同类问题如何全域整改,直到做完持续跟进监督、组织百姓评议、分析总结归类的工作后,才形成《看见》的完整闭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样的闭环并不是一开始就畅通无阻的。”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陈建良回忆说,一年前刚开播时,就连这个闭环的第一环节——选题都成问题。

部门区县竟然愿意“主动揭短”

谁愿意被曝光?

“家丑不能外扬”的心态下,舆论监督类节目通常被一些干部定义为“找茬挑刺”,不但不配合,甚至有敌视。

湖州主动开设舆论监督栏目,而且线索还是由市文明办、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安委办、自然资源局、信访局(12345热线中心)、经信局等11个部门和各区县主动上报来的,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看见》栏目的第二期节目曝光了吴兴区日月大桥下一个“临时”了长达12年的菜场脏乱现状。暗访的镜头下,能看到部分工作人员的推诿之态。

当天下午五点半,作为《看见》栏目的中枢机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看见办”)通知问题单位集中收看。按照“闻风而动 事不过夜”的要求,当晚9点,研究整改方案,当晚23点前上报。

10天时间,这个“临时”了12年的菜场消失了,摊贩得到了妥善安置。“没想到!没想到《看见》推动解决了长期想解决却没解决的问题。”吴兴区龙泉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沈波如是说。

南太湖新区仁皇山街道旄儿港社区的90后书记俞佳萍也有同样的感受。“最开始当然害怕被看见,就算被看见,也希望晚一点。”她笑着说,没想到就挤进了“前十”,第六期就曝光了社区辖区景观步道毁绿停车的问题,“但是问题的迅速解决让我发现《看见》太给力了。”之后,旄儿港社区自曝了3年来都没解决的南太湖大桥下无序管理的问题,借助《看见》栏目的力量,成功改造为停车场后老百姓都给社区点赞。

“做节目的目的是解决百姓问题。”陈建良介绍说,“为了让大家更加积极主动申报线索,我们向市里要了一项‘不打板子’的政策,市级有关部门提供线索的有效性与部门的年度考核相挂钩,被曝光乡镇(街道)整改销号情况与区县的年度考核相挂钩,主动上报问题不扣分,被动曝光要扣分。”

图:《看见》栏目采访现场

湖州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是主动申报问题的前三名,一年上报了197多条线索。

4月28日,《看见》曝光了德清县“一厂多租”,擅自改变厂房格局、分隔板耐火等级不足、缺少安全疏散标志等问题。5月4日,曝光了安吉县灵峰街道多家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隐患的问题,铜丝裸露、违规设置危化品仓库、仓库未安装喷淋装备等隐患被查出。5月5日,曝光了南浔企业存在特种作业无证上岗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把关不严,另一方面属地存在监管盲区,导致无证或证件过期的工人也继续从事电焊作业。

“为什么要抵触?”在市安委相关负责人看来,安全生产是一件“时时放心不下”的事情,“《看见》栏目成了我们抓安全生产的一只眼睛,这是多好的事情!”

从敌视到好事,干部心态的变化打通了这档节目的“命门”。一年下来,《看见》栏目就像一个问题“搜集器”。涉及生态环保、安全生产、市容市貌等多个领域的2293多条线索被主动“揭短上报”。最让制片人路平感到惊喜的不止是“主动报错”,还有“自觉纠错”。沉船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今年1月29日,《看见》栏目的记者在长兴县太湖街道霞城村的内港流域发现,并不宽敞的河道内竟然“挤”有近十条沉船、废弃船,有的船身浸在水下,有的船体已经破损。2月7日,《看见》栏目播出《长兴:沉船该往何处去?》,直指漏网之“船”的问题。2月13日栏目记者再去“回头看”的时候,100多条沉船已经被打捞清理。不仅如此,德清在看到长兴沉船问题后,主动自查,对杭湖锡线、东苕溪、京杭运河等几条主要航道岸滩上的废弃船进行排摸,打捞废弃危旧船舶。

主动报错、主动整改、主动自查,《看见》的一年见证了湖州干部作风的转变:推诿扯皮的少了、担当干事的多了,拈轻怕重的少了、知重负重的多了,佛系躺平的少了、创优争先的多了。

“《看见》看似是电视节目,实则是围绕党委政府工作的助推器,也是彻底连通政务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桥梁。”湖州市委党校杨振华教授评价说。

落实民生实事的过程,同样是民生实事 

解决不了的问题,找《看见》!栏目更多的选题线索来自老百姓。

湖州市传媒中心的“南太湖号”APP上开设了《看见》的应用场景,一年下来,有7000多万人次参与,其中“我要曝光”版块收到了4100多条问题。“百姓评议”版块吸引了1600多万人次参与,对每一件整改事项进行满意度评价。

图:“南太湖号”APP上《看见》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栏目编辑臧晶晶说,老百姓反映的问题中有一类很典型:政府做了民生事实,但百姓感受有偏差。比如今年3月30日播出的那期老旧小区改造的节目,题目就直击要害《明明是在办好事,居民为何不领情》。说的是南太湖新区凤凰街道龙溪苑小区被居民投诉改造施工噪音扰民、外墙粉刷工艺简单粗糙等问题。对于把绿化区域硬化做停车区域的改造安排,居民也颇有微词。

老旧小区改造本是民生实事,怎么反而被投诉?施工单位、建设方、所属街道最初都感到委屈。但到了研究整改方案时,施工时间的不规范、改造方案不够清晰、与居民缺乏沟通等问题一个个浮出来。

落实民生实事的过程,同样是民生实事!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贤龙看过这期节目后感慨说。

“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核心要义是着力‘把民主价值和理念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何显明看来,湖州的做法就体现了这个核心要义。

既要让党委政府看到百姓需求,又要让百姓看到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看见》成了让双方同频共振的“转化器”。

“民众对城市发展的信息获取通道相对单一,而且普遍官方,《看见》提供了一个百姓参与城市治理的新通道。”用百姓的话,说城市的事,在6月14日《看见》市民观察团交流会上,湖州的自媒体达人安霞以及来自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20名市民观察团成员与市委书记交流他们所看见的湖州之变。

图:市民观察团

4月6日,“看见办”联合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组建了百名《看见》市民观察团,结合《看见》栏目曝光的问题,围绕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热点痛点问题,常态化开展线下“看见”行活动,走进整改点位、区县标志性点位、重大项目等。

24岁的凌施俊彦回湖州创业后也成了《看见》市民观察团的一员。跟随观察团参观吴兴区的矿坑运动乐园、奥林匹克青少年文化中心等项目后,他不仅看到了城市在读懂年轻人上所做的努力,提出了自己作为年轻人对城市的需求,还在“看见”的过程中为自己创业找准了符合城市发展脉搏的方向。

“高手在民间!我们观察团成员代表的是341万新老湖州人,大家不遗余力地问诊把脉、建言献策,体现的就是对湖州城市的真感情、对湖州发展的真期盼。”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和大家交流时说,湖州希望每一个社情民意都被关注、每一个百姓期待都被重视、每一个民生问题都被解决,这需要群众想什么、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就落实,也需要党委政府干什么、群众第一时间就了解。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我们关心‘大事’,往往忽略了与百姓切身相关的小事,但是欲成大事,往往需要从小事做起。”求是杂志社原社长高明光说,去年湖州主政者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动员大会上脱稿说出的那一段话就让他印象深刻。

“我们的广大干部,除却我们的职务,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自己来自哪里,无论如何不能忘记生活的琐碎真实,无论如何不能忘记滋养我们的平民情怀……哪一个老百姓是早上一醒来就关心湖州的GDP有多少?他只关心他的腰包鼓不鼓、交通堵不堵、医院挂号难不难、小孩成绩好不好,这些都是影响他们幸福感的最直接、最具体的因素。”这是让高明光社长印象深刻的话。“多讲些关乎群众痛痒的话,多为群众办实事。”他在评论文章中这样写道。

这是职业成就感最强的一年

《看见》播出一年来,共推出舆论监督报道127篇,全网阅读量超2.6亿,网友评论30多万条。“这是我职业生涯里成就感、自豪感最强的一年。”路平说。

同为媒体人,一直在“解码湖州”的《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感慨说,解码《看见》,就是解码市级媒体如何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区域性主流媒体如何转型发展?湖州的实践告诉我们,市级媒体可以突破“内容生产”的单一价值,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深度参与城市治理。

“湖州的实干争先,关键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各类创新载体调动了党员干部、企业家和百姓的积极性,《看见》调动了媒体人的积极性。”赖惠能如是说。

以媒体的力量参与城市治理,“一上一下”的两个案例最有代表性。

“一上”,是拔除遍布湖州全市路面上25300根废弃电线杆。去年8月,湖州市执法局上报了困扰他们三年的废弃电线杆无人拔除的问题。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智慧城管巡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173个废弃电线杆。联系了电信、移动、联通等几家通信公司,但因为电线杆时间太久,也没有明确标记所属单位,最终只拔除了71根,剩下的100多根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问题曝光后,这些主体不明确的电线杆根据高度的不同,分别由电力部门统一拆除和城管办协调通信公司进行拆除。

这时,湖州多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全市真的只有这100多根“老大难”吗?不排查,不知道。第一次的数据报上来,4160根;第二次,通过主动上报、督查、开通“拔杆热线”邀请群众举报,全市排查出来的废弃电线杆数量已经超过2万。

一地曝光,全域整改。一场遍布全市的“拔刺”行动全面铺开,在今年2月24日,25300根废弃电线杆全部被拔除,拔除的废弃线杆得到了固废材料二次利用。老百姓评价说,政府是拔除了群众“眼中刺”,种下了“信任种”。

“一下”是桥下空间的“变形记”。今年2月13日,《看见》曝光了“被遗落的角落”桥下空间的各种问题。有的桥下成了垃圾堆,有的成了养殖场,有的成了临时居所,有人生火做饭。怎么整改?《看见》栏目发现湖州在桥下空间利用上其实有不少有效实践,完全可以复制推广。

S43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方安村分离桥桥下空间如今是个3000平米的运动空间,配备了篮球场、小型足球场、儿童游乐场和各类健身器材。两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垃圾堆。结合老百姓健身需求,多部门协调带来了空间变化。

长兴县李家巷镇李湖大桥桥下原先也是垃圾成堆、鸡鸭成群,整改后经常反弹,十分被动。为了打破这种“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怪圈,长兴县交通部门联合属地改变思路,从“治”转向“用”,打造成桥下停车场,100多个汽车停车位和500多个电瓶车位有效解决了周边企业停车难问题。

吴兴区文体中心的桥洞下的网红咖啡店给了《看见》新的灵感,除了从“治”到“用”的转变,更可以从“后期整改”,转向“规划前置”。这个咖啡店的出现就不是后期整改的产物,是因为桥梁所在项目建设之初,就已经提前做好了空间使用规划,布置了可供业态进入的水电管线,排油烟等。

从城市到农村,桥下“灰色地带”问题被曝光后,推动的不仅是全域整改,还带来了用“前置思维”破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新思考。

市建设部门的一份桥下空间利用清单上,已登记了全市52 处集停车、休闲健身等功能的城市道路桥下空间。在市交通部门,也录入了116处问题桥下空间点位的利用案例。湖州在破解这个问题上的解题思路或可给全国其他城市以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不仅仅是百姓问题的‘搜集器’,不仅仅是政府和百姓同频共振的‘转化器’,更是参与城市治理,帮助城市‘扬长补短’的‘撬动器’。”《看见》栏目组感慨说,这就是他们这一年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来源。

编辑:张子娴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