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头条: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全能内容人”杨瑞春的十年

2023-06-11 12:17:18来源:麻辣鱼微信公众号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穿透自己熟悉的领域,接触各种人群,用优质的内容让世界美好一点点。”


【资料图】

—— 杨瑞春

九月底的一天,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打开朋友圈,意外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一篇《晶报》关于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文章里,写到了将近二十年前,非虚构写作发展历史上被称为一个重要节点的文章——记者李海鹏采写的特稿《举重冠军之死》。

作为当年南周非虚构写作的引领者,当时讨论和派出选题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但杨瑞春哪里想到,一篇作为“易碎品”的报道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磨砺反而更加闪闪发光。这篇特稿记录了“亚洲第一力士”才力从打破世界纪录的亚运会冠军到贫病致死的悲剧命运,反思了中国的体育制度,李海鹏使用的创新性文学性手法和对事实的精准挖掘,堪称完美。“好的非虚构报道可以对抗时间,这是当年我们的愿望,现在可以验证了”。

杨瑞春感慨于非虚构写作坚韧的生命力,此时她已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了十一年之久,中间兜兜转转,岗位转换,虽然依然在管理谷雨实验室这样专注非虚构写作的内容,但更多的已经是一个“全能型内容人”的角色了,这些年,她也持续在带领团队产出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高品质内容产品,如《星空演讲》《腾讯娱乐白皮书》《酌见》。

2011年,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元年。微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互方式、信息获取方式,智能手机的统一和普及为万物互联实现了硬件支持。

这一年,中国互联网大企业纷纷宣布开放平台战略,从竞争格局向竞合转变。

这一年,是传媒市场的分水岭,媒体形态的迅猛迭代让很多传统媒体人措手不及,两年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媒体市场份额超过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衰落成了历史的必然结果。

这一年,已在传统媒体深耕多年的内容引领人杨瑞春,感受到时代的召唤,做了一个转身,正式加入腾讯。

这并非是对传统媒体的“抛弃”,杨瑞春乐于尝试,她于纸媒的黄金时代入行,做过文化、时政新闻,也做过调查记者,她经历过中国传统媒体最好的平台,从央媒的中新社、《南方周末》新闻部主任、编委,到中国最优秀的时政社会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主编,杨瑞春不仅拥有扎实且广泛的一线工作经验,更是引领了中国的“非虚构写作”。

职业转场让她从传统媒体引领者成为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崛起及风云十年的亲历者。

麻辣鱼近期有幸专访到现腾讯新闻副总编辑杨瑞春,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对其个人,是职业选择、赛道、好奇心使然,而从更为宏观的层面看,杨瑞春的职业经历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横截面,让我们可以由点及面,一探中国早期传媒人后传媒时代的全新可能性,以及互联网对内容形态的破与立。

01 昨日:传统媒体的辉煌

“我当时刚刚担任南方周末专题部主任,一直在考虑做非虚构报道的转型,编辑关军过来跟我讨论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的死讯。我说这个选题我想做成普利策那样的‘特稿’,记者李海鹏采访操作了这篇稿子。这篇稿子出来之后震动了整个南周编辑部。”

—— 杨瑞春

比起“媒体人”,杨瑞春更愿意称自己为“内容人”,对世界充沛的好奇心是她当初进入媒体行业的根源,新闻人刻在DNA里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她入行初始所渴望达到的境界。

如今,杨瑞春回忆起这一切时,仍然记得自己的初心: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穿透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接触各种人群,用优质的内容让世界美好一点点。“在当代社会里最接近侠客梦想的职业,应该就是记者,在重大事件的现场,无论是地震、飓风、爆炸现场还是战地,跟着消防员、警察、军人一起不顾安危向前冲。作为记者,去揭示真相,提升社会认知,守护公众利益,依然会让媒体人热血沸腾。对年轻的我来说,做媒体简直是最理想的职业。尤其在拓展人生广度这件事上,做记者就相当于加了杠杆。”

好奇心让杨瑞春成了“杂食动物”,勇于尝试让她在《南方周末》时期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特权”,“当年我和主编江艺平申请,不要限制我所报道的领域,所以我是报社中仅有的同时为新闻部和文化部工作的记者。”

有了这份特许,让杨瑞春不必局限在某一个赛道中,大大拓宽了她的报道维度和创作自由,也正是这样的包容环境和多领域尝试,才可能让杨瑞春成为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引领者,带出了一支明星编辑记者的特稿“梦之队”,奠定了《南方周末》特稿在中国新闻界的领先地位。

回忆《举重冠军之死》这篇名作的诞生,杨瑞春说,“我当时刚刚担任南方周末专题部主任,尝试做非虚构报道的转型。编辑关军过来跟我讨论前亚洲举重冠军才力的死讯。我说这个选题不要用传统专题报道的写法,要做成“普利策那样的特稿”,做这个题目的是才华横溢的记者李海鹏,他发回来的稿子之精彩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这篇稿子当时就震动了报社,直到今天读起来依然惊心动魄。《举重冠军之死》,被认为是“南周式特稿”的代表作,让李海鹏一举成名,直到今天仍常被非虚构写作课拿来分析。

才力

现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卫毅在接受《晶报》采访时,回忆到2003年6月,即将大学毕业的他第一次读到《举重冠军之死》的感受:“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体验。当时只知道这个报道和一般的新闻不一样,但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说不清楚。”

“卫毅居然到今天清楚地记得《举重冠军之死》的刊发在2003年6月19日,《南方周末》第25版。这让我非常感动,我和他很熟悉,但他没有对我说过这个细节。”

之后几年,杨瑞春从专题部主任到新闻部主任、负责南方周末头版,带领李海鹏、南香红、关军、张捷等一众明星记者编辑,把南周式特稿进一步带入到时政社会这样的核心报道领域,南周成为非虚构报道领域行业公认的高地。而南周培养的非虚构人才,后来在新的阵地开枝散叶,而杨瑞春和张捷一起编写的《南方周末特稿手册》,豆瓣评分高达9.0,南周特稿写作的方法论到今天依然在滋养行业。

杨瑞春对麻辣鱼介绍道,南方周末的非虚构报道实践是受到西方“新新闻主义”写作的影响,以普利策新闻奖特稿作品为参照开始创新的中国式特稿,所以一出手就和当时行业里偏传统形态的特稿非常不一样。

“这种创新的核心是写作理念和技术的迭代。虽然内容创造不像做互联网产品,但都需要创新和颠覆掉一些大家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才可以引领行业。”杨瑞春对此说道。

知乎上有一条关于“南方系媒体”的高赞评论:“如果你们曾经生活过在20年前的广州,就会知道那个时代的媒体有多优秀,南方系也好,广州各电视台也罢,那是一个离真实的世界最近的时代……媒体落寞沉寂我不怪他们,但我无比想念他们,尊重他们。”

在时代的洪流下,杨瑞春坦然地接受了传统媒体的式微,积极地拥抱了未来,“不过,传统媒体也在快速进化,已经很少有经典意义上所谓的传统媒体了。那些没能很好转型的机构已经‘死’掉了不少,但转型成功的媒体我觉得很多还生机勃勃。当媒体不再被限定为报纸、杂志这一种介质,它是一个可以多介质表达、多平台分发的高品质内容生产者,具有自己内容护城河的‘传统媒体’其实不用为生存焦虑。

02 今天:深度内容人的坚守

“我的兴趣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关注人的故事,这些年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题材,但是真正做的得心应手的,还是去表达丰富复杂的人性故事。”

—— 杨瑞春

将更有价值、更有营养、更有保质期的内容送抵受众,杨瑞春就是互联网时代深度内容的坚守者之一。

十年中,尝试过微博运营,负责过娱乐领域的报道,从图文领域向视频领域探索,“但我的兴趣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关注人的故事,这些年尝试了很多不同的题材,但是真正得心应手的,还是去表达丰富复杂的人性故事,毕竟人是万物的尺度。”

她没有放弃非虚构写作,打造了以“耕耘中国故事”为己任的非虚构写作平台“谷雨实验室”,同时是提升非虚构写作和纪录片业界水平的非虚构奖励项目“谷雨之选(原谷雨奖)”的发起人。

她在负责腾讯娱乐期间,带领制作了明星名人演讲节目《星空演讲》,让明星们站在演讲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触及大众关注的话题,频频出圈;与俞敏洪合作的企业家对谈节目《酌见》,跳脱传统意义上的财经访谈,通过企业家老友之间的对话展现人生境况和人生思考,拿下豆瓣8.9的高分,全网15亿的播放量,成为当下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访谈节目。

杨瑞春认为一个内容人永远要保持新鲜的眼睛,“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有一点很关键,认知和视野决定了做事情的高度。不要固步自封,应该尝试去突破自己熟悉的领域做些新的尝试。我在做娱乐领域的时候,很努力尝试把人文气质带入到文娱的报道和内容中去,比如星空演讲,受到TED演讲的启发,但是又根据明星的属性更多强化个人故事的表达,让明星返璞归真,回归到人本身。《酌见》的财经属性弱化,人性的部分强化。这些都是我对内容的理解,可能对所谓传统的限定的领域、限定的手法、限定的气息是一种突破。”

无论谷雨实验室,还是《星空演讲》《酌见》,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那就是讲好人的故事,而这正是杨瑞春最为迷恋的事情。“我看到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平庸的人才去讲道理,优秀的人都会讲故事。’这句话点出了讲故事的能力的重要性。为什么故事在人类的信息传递中如此重要,简单来说,这是造物主给我们写的代码,人脑的理解方式就决定了如此,我们无法反抗。人类的经验传承就是由故事开始的。”

03 未来:web3.0与元宇宙的超级想象

“尝试过这么多领域,我想重新回归做这一行的初心,我想探索深度访谈在今天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去吸引希望在对话中得到深度营养的人。首先是营养我自己。”

—— 杨瑞春

在互联网世界,一切皆可以想象,一切都将到来。首先要思想创新,才能带来技术变革。

web3.0与元宇宙是近些年的大热概念,很少有人知道它们是什么,却人人都在说。元宇宙和Web3.0均代表互联网的未来,两者都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

可以想象,在下个浪潮来临之时,内容又将会被重塑,这需要内容人有足够的前瞻意识和应变能力。

杨瑞春也关注到了这一点,“腾讯还提出了全真互联网的概念,总体来说,整个互联网世界都在期待下一个时代的到来,而大家所指向的未来是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越来越无缝的融合和彼此映射,《黑客帝国》《头号玩家》《黑镜》《西部世界》等科幻电影和剧集,其实早已经完成了认知上的教育。”

杨瑞春 (中)

同时,她发现身边不少人已经开始有所行动,“我身边不少娱乐行业的人在做虚拟偶像的尝试,我惊奇地发现在小红书做时尚博主的女儿也进入了数字收藏领域,她虽然刚刚上大二,已经开始在虚拟世界售卖她设计的数字时装。所以元宇宙其实说到就到,元宇宙时代肯定会对今天我们熟悉的一切再度进行重构,有很多新的内容形态可以去尝试。把握这个风口,优秀的创新者需要有足够的前瞻视野,需要有内容和科技的整合能力。我也在思考自己可以去尝试什么。”

不过,我们意外得知,一边在思考未来,杨瑞春同时想做一件“复古”的事——尝试亲自下场再做一些深度访谈。“尝试过这么多领域,解决了我的好奇心问题,但我也在想自己是否应该更加聚焦,在某一个领域或者方向上发力,比如陈晓卿和他的美食纪录片,比如吴晓波和他的企业史。所以我想重新回归做这一行的初心,我想探索深度访谈在今天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去服务于希望在对话中得到深度营养的人。当然,首先是营养我自己。”这个想法也来源于和俞敏洪合作《酌见》的时候,“俞老师那时候正好处于一个困惑期,他希望用一档节目作为与他人连接的工具,与身边有智慧的朋友一起‘解惑’,我亲眼看到他认真准备一次次谈话,和朋友一起去直面人生中那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做完这档节目,刚刚吃完庆功宴不久,教培行业就遭遇团灭,我也亲眼看到他咬牙坚持,再次从逆境中崛起。作为一个近距离的观察者,我从俞老师身上获取了很大的精神力量。可能也是我也进入了人生困惑期,我也渴望去尽可能连接一流的思维、创新的思想。其实有一点我一直相信:无论在web3.0时代,还是哪个更新的时代,去应对时代变化,你要保证的首先是要有一颗不厌倦的、渴望拥抱未知的心灵。”

从传统媒体到互联网,杨瑞春在职业发展上贯穿始终的核心诉求一直是“做有创造性,有价值,同时能带来自我成长的事”,她坚信,即使技术不断进步,好内容一直会被需要,内容人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毕竟这个时代,既可以有内容带来即时的快乐,也可以有内容穿越时间而不褪色。(卡里娜)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