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内存芯片量产技术上实现突破

2019-09-27 17:25:27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浩瀚太空,利用“墨子号”卫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首次实验尝试结合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9月2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发布了这一重大突破。

同在这一天,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合肥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标志着我国在内存芯片量产技术上实现突破,终于拥有了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自主产能。

从科学高峰到产业之巅,两大“攻尖”成就在向来低调的安徽省会合肥同一天亮相,背后的科技逆袭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这座昔日“江淮小邑”,如今作为三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之一,坚定地走党中央确立的创新驱动之路,长期埋头探索,富有自身特色的“科技与产业融合攻尖之路”越来越清晰,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国家发展贡献出日益澎湃的科技动力。

突入“无人区”:支持可能十几年、几十年后才有用的科研

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是支撑现代物理学的两大理论支柱,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矛盾难以融合。从爱因斯坦到玻尔,过去百年间国际科学界一直在苦苦追寻一个大一统的“答案”。

近期,中科大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范靖云等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合作,首次尝试用“墨子号”卫星向解决这一“世纪难题”进行实验检验,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

牵头研制全球首颗量子科研卫星“墨子号”,连续实现“千里纠缠、星地传密、隐形传态”等国际科研重大突破,潘建伟团队近年来突进一系列人类科技的前沿“无人区”,被《科学》杂志审稿人赞为“英雄史诗般的实验”。

回首18年前,潘建伟从欧洲学成回国,面临的不仅是实验条件的空白,还有对量子信息科研的不解乃至质疑: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他获得了来自合肥的重要支持。这个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科教兴市”作为基本发展战略的城市,虽然那时的可用财力不算雄厚,但对科学研究有着发自内心的尊崇,“看准的路就要走下去”。为支持这项“可能十几年后才有用”的研究,市里从政策、资金、土地到实验设备给予全方位支持。

2008年10月,潘建伟团队在合肥组建了全球首个3节点的量子通信网。从3节点、5节点到2012年建成世界首个量子通信城域网,再到2016年发射“墨子号”卫星,2017年开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2018年实现创世界纪录的18个量子比特纠缠……

“合肥为科学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让我们可以在这里做很好的研究。”潘建伟说。

不仅支持“可能十几年后才有用”的研究,合肥还支持“可能几十年后才有用”的研究。核聚变发电被认为是理想的“人类终极能源”,但因为难度极大也被称为“永远还有50年才能实现”的科研方向。在合肥的科学岛上,科学家们经过30多年努力,建成“人造小太阳”,并取得一系列世界前沿的科研突破。

“在合肥建设的这些装置,将为全球的核聚变研究开辟新的道路。”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副总裁托尼·泰勒展望说。

量子计算机、微小型燃气轮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可回收火箭发动机……近年来一系列前沿科研领域的启动,让合肥成为新兴的全球科研重镇,也吸引来一批国内外优秀科研人员聚集。

在国家外国专家局2018年和2019年发布的年度“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榜上,合肥成为“大黑马”,连续两年位于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北京。

敢啃“硬骨头”:面对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多年磨一剑”

“总投资约1500亿元”“制造工艺与国际主流芯片产品同步”“填补国内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产业空白”……9月20日,我国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长鑫存储宣布投产,一亮相就吸引了海内外目光。

内存芯片是电子产品不可替代的关键战略性元器件,也是体现芯片先进制造工艺的代表性产品之一。但投资风险之大、技术门槛之高、零起步追赶之难,使之“几十年来几乎无人敢碰”,成了我国芯片产业最应掌握却迟迟未能掌握的硬骨头。

内存有成百上千道工序,必须一次打通,一道不通就是“零”;要快!先发者的技术仍在前进,不能等差距拉开;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仅一期先行投资就高达180亿元,短期没有回报,还需要持续投入研发……

长鑫存储2016年5月组建至今,两千多名芯片业界人才聚集到合肥,他们住进远离市区的员工宿舍,埋头苦干三年多时间,终于在这一关键战略性元器件的量产技术上取得突破,使我国掌握了内存芯片的自主产能。

这样全国独一份的尖端产业,诞生在地处长三角边缘地带的合肥,并非偶然。

10年前,京东方6代线在合肥投建,此后历经两轮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升级迭代浪潮,京东方在合肥一步步攀上液晶面板制造的制高点,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屏供应商,让我国告别“缺屏之痛”。

20年前,一群中科大毕业生创立科大讯飞,开启了中国智能语音产业的拓荒之旅。2018年,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摘取了12项国际第一,其全球领先的智能语音技术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创客“赋能”。

“合肥有支持民族产业‘攻尖’的开创眼光和持续情怀。”长鑫存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朱一明说,从大手笔支持京东方涅槃重生,到决心打造“IC之都”,合肥以国家重大产业需求为牵引,发展民族产业的名声在产业界早已传开。

打赢“攻坚战”:形成上下游协同、人才汇聚的创新生态圈

科学“攻尖”离不开产业“攻坚”的协同发力。合肥“攻尖”不是一蹴而就,其成就的背后是围绕产业需求“攻坚”,打造上下游协同、人才汇聚的创新生态圈。

手机扫一扫,就能实时看到会议语音内容的文字转写,字幕直播、同声传译甚至方言识别都不在话下;憨态可掬的机器人能说会算,既是孩子的辅导老师,也是家中的智能管家;戴上眼镜就能将所听所见实时传输到后台,快速识别目标人物,实时对讲……

在合肥高新区的中国声谷,一件件人工智能产品让人目不暇接。创客们楼上办公、研发,楼下共享制造车间和物流仓储,还可以借助类脑智能开放平台等共享资源,对接上下游企业,积累技术,拓展市场。其“基础应用技术+底层硬件+数据计算+智能终端+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为智能语音产业“攻尖”注入了源源动力。

9月21日,这个产业生态又添创新资源。以安徽省信投公司为主体,联合工信部五所、中科大计算机学院、龙芯、怡亚通、百信等共建的中国声谷国产软件协同创新适配中心签约,将针对整机厂商、核心部件、关键组件、应用软件、网络安全等重要节点,为当地国产软硬件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2019年上半年,中国声谷新增海康威视、寒武纪等龙头企业,入园企业超过600家,实现产值410亿元,同比增长24%。此外,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涵盖设计、制造、封试、材料、设备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圈等也正在合肥聚集壮大。

其中,合肥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已拥有相关企业186家,汇聚业界人才逾2万,凭借产值复合增长率全国第一的爆发式速度,跃升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

在这样的产业生态圈里,既有顶尖技术和产业拔节壮大,更有众多的细分行业“单打冠军”小荷才露尖尖角。

“华米科技智能设备出货量已突破1亿台。今年二季度营收超10亿元,同比增长36.6%。”华米科技创始人黄汪在2019年度新品发布会上宣布。这家由中国声谷培育的企业去年赴美敲钟,成立不到四年就成为安徽省第一家登陆纽交所首发上市的企业。

同样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的,还有深耕半导体光刻设备的芯碁微装、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的开拓企业国盾量子、在车联网芯片领域苦练内功的芯片设计企业杰发科技等等。一种高新产业生态系统生机勃勃、催生更多“攻尖”成就接踵而至的创新生态在合肥正日趋成熟。

建设“科学城”:以世界眼光、一流标准引领城市未来

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9.8%,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79.4%,微型计算机产量增长17.0%……上半年合肥经济运行呈“增长稳、质效优、动力足”的良好势头,生产总值增长8.1%,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成为拉动合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使“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2013年到2018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增速保持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近年来,合肥继被国家确立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后,又被批准建设中西部首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地处我国中东部结合处的城市,定位空前重要,责任空前重大。

去年10月,作为承载合肥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揭牌。“要提高政治站位,担当主体责任,树立世界眼光,坚持一流标准,体现创新特色,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近一年来,合肥滨湖科学城迎来多个方面的进展:

——打破行政区划对经济要素的“阻隔”,实现企业证照等30个事项跨省“一网通办”……合肥加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创新措施最多、推进改革最快的城市之一,并牵头成立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

——启动建设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研究设施”,在量子、能源、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

9月20日,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合肥开幕。大会组委会面向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境内外嘉宾,发布了《合肥倡议》,倡议全球制造业拥抱科技创新,共同迈向新时代。世界眼光、影响未来——合肥的科技“攻尖”路,正越走越宽广。

标签:

相关阅读

相关词

推荐阅读